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数字金融创新的核心是可信任、主动防范并跨越AI陷阱

12月14日,由金融界主办的第五届全球保险科技大会在天津港保税区隆重举行。天津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刘桂平,原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梁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英,天津市委金融办副主任、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张建华,天津港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尹晓峰,金融界集团董事长张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院长孙祁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田轩等出席大会,以及来自“政产学研金”领域的数百万金融家、保险家、企业家围绕“改革领航 向新而行”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演讲中谈及保险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他重点探讨了可信任的智能金融创新。他表示,数字社会已经进入了新的智能时代,AI前沿技术不断刷新,已经从从结构化到非结构化,从单模态到多模态,从AI助理到AI代理,以及从推断到了推理。

李礼辉称,智能金融现在还处在辅助和助理的早期阶段,主要用于改进产品的创新和客户服务,改进运营管理和风险管理,但我们已经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存在AI幻觉、算法趋同、隐私泄露等缺陷或者陷阱。因此,新智能时代,数字金融创新的核心是可信任、主动防范并跨越人工智能的陷阱

对此,李礼辉指出要实现三个可信任。

一是要尽可能实现人机交互可信任的拟人化。例如,多模态智能金融机器人应具备意图识别能力,可以动态捕捉、及时感知,正确理解客户的语言和表情,准确判断客户的风险偏好和业务需求,采用具有人性温度表达方式为客户提供可信任的服务方案,解决机器冰冷的问题。

二是实现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可信任的精确性。银行保险如不能达到100%的精确,就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取数据。我们希望今后能够应用文本、视觉、语音、多模态组合技术,在健康医疗保险业务中,对病历和医疗影像进行专业水准分类,健康评估,辨别声纹,甄别虚假理赔,也可在银行的前中后台对各种票据合同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真实性审核和自动化录入,甄别克隆票据或虚假合同,确保财务信息100%正确,并及时提取数据计账,显著提升保险行业运营效率。

三是实现金融智能体应用可信任的专业性。例如,在市场分析、风险评估、投资顾问、财富管理、量化交易、产品定制和内部审计等专业领域,通过行业最佳流程、最佳标准的专业数据支持,培育具有自主感知、学习、行动和决策能力的金融智能体。

李礼辉称,实现金融智能体可信任的制度性前提是,要明确金融智能体的行为边界,明确金融机构管理者的决策责任,明确金融智能体与金融客户的关系,确保在高度复杂的场景中达到可信任的专业水准,这将显著提升保险行业的专业化水平。

李礼辉还表示,总的来说,保险业面对AI创新,面对养老保险金融市场发展,有很多重大的新机遇,希望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把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写好,把保险业发展的这篇大文章写好。

责任编辑:安东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