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业一季度镜鉴:马太效应加剧!中小险企如何夹缝求生?

暴雪冰冻灾害肆虐、车险“报行合一”加码、新能源车险亏损难解叠加投资收益率走低……2024年一季度开局,财险公司承受着多重挑战和压力。行业公开数据也显示,一季度财险公司整体保费增速放缓、净利润同比下降。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按可比口径,一季度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另据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统计,85家财险公司一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同比下降9.28%。其中,53家盈利、32家亏损。

尽管盈利者超六成,但强者恒强、马太效应仍在加剧。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一季度合计净利润占到行业的85.4%。综合成本率上亦呈现分化格局,多达49家险企一季度综合成本率超100%,且多为中小主体。

高质量转型期下,在盈亏平衡点上苦苦挣扎的中小险企该如何扭转局面,把控好业务品质,又该如何探求可持续经营模式,摆脱内卷化的竞争环境,成为不得不直面的课题。

财险“老三家”份额超六成

第二梯队竞争白热化

回望2024年一季度,财险市场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从保险业务收入上看,财险“老三家”几乎拿走了超六成的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财险“老三家”中,今年一季度财险“老大哥”人保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仍然一骑绝尘,达到1745.15亿元。紧随其后的平安产险、太保产险保险业务收入均超600亿元,分别为790.82亿元和627.01亿元。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财险公司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4905亿元。也就是说,财险“老三家”合计保费收入占到了行业的64.5%。

『A智慧保』注意到,保费规模TOP10中,财险“老三家”与第二梯队的主体明显拉开差距,比如排名第四位的国寿财险,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为302.92亿元,与太保产险差了300亿元左右的规模。

不过,第二梯队财险公司之间的保费差距却非常小,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势头。典型的有排名第六位的大地财险与暂居第七位的阳光财险,两者之间保险业务收入之差仅有不到27亿元。第七位至第十位之间,从高到低依次为阳光财险、太平财险、众安在线、英大财险,这几家的保费规模之差也不超过30亿元,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124.42亿元、95.38亿元、70.86亿元和65.39亿元。折射出第二梯队财险公司之间竞争白热化的态势。

再来看保费增速方面,财险“老三家”中,人保财险和平安产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3.86%和2.76%,均低于行业5.1%的平均增速,而太保产险增速则达到8.57%,一季度发力较猛。此外,第二梯队险企中,阳光财险、太平财险、众安在线和国任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增速超过两位数,分别为18.3%、10.13%、18.1%和25.47%。

至于上述险企保费收入增速分化的原因,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这背后或反映出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经营策略、业务选择有所差异。比如人保财险一季度保费增速低于行业,主要源于公司主动压降盈利性较差或不符合保险原理的业务(如雇主责任险、商业性农险、医疗责任险等)。另外,今年一季度车险业务费用竞争依然显著,一些头部险企选择主动回避,待竞争趋缓和汽车消费支持政策进一步落地后,再着手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还有部分中小险企保险业务收入增速抢眼,如三星财险、融通财险、阳光信用、久隆财险、燕赵财险和众惠相互,这6家险企的保险业务收入增速均超100%,分别达241.2%、184.02%、118.3%、124.9%、130.27%和106.6%。

不过,一季度也有多达30家财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收入出现负增长,其中,中铁自保降幅最大,同比下降65.18%。另外,中路财险、鑫安汽车、融盛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降幅均超35%,分别达35.6%、36.6%和45.26%。

如同前述对头部及第二梯队险企保费增速的分析,部分中小险企保费增速的分化,也是源于自身对偿付能力、业务品质等多重因素的考量。比如中路财险就在偿付能力报告中指出,公司首轮增资扩股完成后,提高了公司净资产水平,偿付能力充足率有了较大的提升,但随着公司业务规模增长,二期监管规则执行,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将会有所下降,2024年度公司拟通过前端业务选择,后端理赔管控,平衡发展各险种业务,稳定保险风险最低资本。

但总体来说,多达30家财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负增长,也折射出在车险综改深化、非车业务竞争激烈下,中小险企保费规模难以突围的尴尬现状。

行业盈利同比收窄

32家累计亏损超8亿

其实相较保费规模,净利润成为高质量转型期下险企更为关注的指标。然而,一季度受险企投资收益下降、赔付支出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整体利润较上一年同期收窄。数据显示,85家财险公司一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153.36亿元,同比下降9.28%。

具体到保险公司层面,一季度共有53家财险公司盈利,32家亏损。其中,财险“老三家”合计盈利130.98亿元,贡献了高达85.4%的利润。

实际上,包括“老三家”在内,一季度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险企屈指可数,仅有12家。其余9家分别是国寿财险、鼎和财险、英大财险、太平财险、华安财险、阳光财险、永安财险、中石油专属和中银保险,净利润分别为8.5亿元、2.85亿元、2.29亿元、1.58亿元、1.57亿元、1.4亿元、1.37亿元、1.2亿元和1.06亿元。

再来看32家亏损的险企,一季度合计亏损额为8.1亿元。其中,国任财险、众安在线、大家财险和富德财险排在亏损榜前列,分别亏损1.1亿元、0.95亿元、0.82亿元和0.57亿元。不得不说的是,32家亏损的险企中,大部分为中小财险公司,剖析其亏损背后的原因,则与投资收益下滑、赔付支出增加以及保费收入下降等不无关系。

比如国任财险和众安在线,尽管两家公司保费收入双位数增长,但一季度投资收益率告负,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16%和-0.87%。另外,富德产险虽然保费收入也同比大增86%,但其一季度的综合赔付率却高达82.69%。

实际上,今年一季度受到暴雪冰冻灾害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整体恢复影响,财险业整体赔付支出也在增加。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1—3月,财险公司赔付支出为255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1.1%。

另外,今年一季度不少中小险企在车险业务上加大手续费竞争,也对整体利润造成了一定程度影响。据『A智慧保』获取的行业交流数据,一季度共有多达37家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承保亏损,且多数为中小险企。其中,有8家财险公司一季度车险业务承保亏损超0.5亿元。

此前就有专业人士预判,年初中小险企费用竞争加剧,预计中小险企一季度整体承保盈利水平不佳。由此也不难看出,手续费恶性竞争对中小险企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更多是赔本赚吆喝。

49家综合成本率超100%

亟待改善业务品质

综合成本率是衡量财险公司盈利强弱的重要指标,综合成本率越低,说明险企的盈利能力越强。据统计,今年一季度85家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中位数为100.86%。熟悉行业的人都知道,在负债端,综合成本率100%是盈亏平衡线,这也意味着,一季度大部分财险公司面临着承保亏损的尴尬。

具体到各家公司层面,数据也证实,一季度有多达49家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超100%。其中,比亚迪财险、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的综合成本率居前,分别达到9730.46%和1136.47%。

不过,这两家险企的情况较为特殊,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成立于2023年2月15日,以“互助共济、服务渔业”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另外,全资接盘易安财险的比亚迪财险才刚刚“开张”,日前比亚迪财险已陆续开出新能源车险保单。

除了上述两家比较新的主体外,还有3家险企的综合成本率高于200%,分别是安心财险、阳光信保和广东能源自保,综合成本率分别高达666.73%、443.61%和266.39%。

『A智慧保』注意到,根据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安心财险畸高的综合成本率主要源于综合费用率,该指标数值高达657.22%,而安心财险一季度的综合赔付率仅有9.51%。

此外,安心财险的新业务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为0。该公司还在偿付能力报告中指出,公司在无新业务开展的情况下,仅依靠存量资金维持基本运营,经营及赔付需求对目前现金流持续施压。除必测压力情景下未来3个月流动性覆盖率达标外,其余基本及压力情景下各项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均低于100%,流动性压力较大。公司正持续推进增资事项进展,以期从根本上缓解当前流动性紧张局面。

再来看阳光信保,该公司也同样是因为综合费用率推高了综合成本率。数据显示,该公司一季度综合费用率高达455.27%,而其综合赔付率反而为-11.66%。不过,阳光信保也在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及了成本管控的计划,表示未来公司将逐步构建核心能力并提升盈利能力,继续围绕现有业务场景加大产品、渠道、业务模式创新力度,在稳定与提升业务产能基础上,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着力提升保费规模,推动公司经营实现稳定、良性循环。加强存量风险的处置与追偿,进一步强化成本管控,缓解现金流压力。

相较于一众中小险企在综合成本率管控上的不足,头部险企正通过规模分摊、技术赋能、提升运营能力等手段,不断使综合成本率保持在合理区间。数据显示,一季度,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的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6.15%、98.1%和97.5%。

有券商研究报告也分析称,人保财险得益于政府类业务占比高,综合费用率具备明显优势,手续费及佣金占比显著低于同业;平安产险的品质保持健康,信保业务拖累逐季改善趋势已现;太保产险承保结果明显好于同业,保险服务收入增速快于同业,缓解了费用分摊压力。

相比于寿险行业,中小险企在财险业的集中度更高,财险中超九成为中小公司,并且与寿险公司不同的是,财险公司的资产负债久期较短,业务经营、资产配置稍有差池,极易造成流动性、偿付能力等风险。综上来看,一季度中小财险公司无论在投资端还是负债端,都面临着较大压力,接下来如何改善经营成本,把控好业务品质,将是高质量转型新时期下的重要课题。

责任编辑:磐石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