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受访者计划选择线上购险

4月23日,元保集团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2023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保险消费稳健复苏,半数消费者家庭年保费支出超8000元,各年龄段消费者线上购险率普遍提高,82%的受访者未来计划线上购险。

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伴随着经济转型、人口变局和前沿技术发展,保险业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未来保险业新局和新机,互联网保险应站在潮头,迎接新一轮产业变革。

康养及财富管理需求增强

《报告》显示,2023年,半数消费者家庭年保费支出超8000元,未来超六成消费者的保费预算在8000元以上,保费规模有望进一步提高。

谈及保险市场增长的内在动因,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表示,经济增长带来的保障需求,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带来的养老、医疗保险需求,都是关键所在。

在元保集团创始人兼CEO方锐看来,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老龄化、长寿化、少子化趋势促使家庭更加注重保险资产配置。在科技领域,以大模型、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突破,为保险业打开了智能化的新大门。“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乘势而上,将经济、人口、科技三大势能转化为推动保险业发展的强大动能。”方锐说。

《报告》显示,消费者健康风险保障意识居首位,其中,重疾险是2023年持有率最高的产品,60%的受访者持有。同时,老龄化加剧令社会保障体系承压,消费者的养老焦虑带动商业养老险和长护险的购买热情,在未来计划购买的险种中,商业养老险排名第二。此外,受利率下行影响,保险长期锁息的确定性保障优势彰显,在2023年新签保险产品中,储蓄型保险排名第六,收益稳健是消费者购买储蓄型保险最看重的因素。

稳步增长的保险消费和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给互联网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保险已成为保险业创新和发展的新引擎,发展互联网保险对于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以及推动保险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周延礼表示。

线上购险或将实现反超

《报告》指出,传统保险公司线下网点/代理人渠道仍是当前购险首选,预计未来线上各渠道会有明显增长,线上渠道或将反超线下渠道。

调查数据显示,相较于2022年,2023年各年龄段消费者线上购险率普遍提高,线下购险率均有降低。消费者收入越高、学历越高、城市等级越高,越倾向于线上购险。此外,51岁至60岁受访者的线上偏好度显著提升,线上购险率由2022年的63%增至2023年的72%。

在方锐看来,目前,中国互联网保险出现明显的消费趋势,主要呈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面对各类风险焦虑、向保险寻求保障的意识正在形成。拥有成熟保险意识和消费行为的人群,正在从以前的高学历、高收入、高城市等级人群向更广泛的人群蔓延。二是消费人群更细分。宠物险、家财险、长护险等过去小众的产品未来增长潜力大,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点不尽相同。三是消费者对线上购险的接受度进一步增强。社交媒体超越传统线下渠道,一跃成为消费者了解保险品牌的首要渠道。

2013年到2022年,中国互联网保险的保费规模从290亿元增加到4782.5亿元,占全行业原保费收入的10%,年均复合增长率32.3%。太保寿险原董事长、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认为,随着消费者线上消费习惯的形成和自主购险意识的提升,加上前沿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发展,中国互联网保险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智能化应对消费趋势转变

针对上述互联网保险消费趋势,方锐认为,未来互联网保险将朝向多元化、适老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多元化趋势将成为保险市场新常态,适老化趋势将成为互联网保险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智能化趋势将为保险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通用大模型愈发成熟、成本逐渐降低,结合保险业大量数据训练和应用,保险业将迎来全面智能时代。”方锐说。

魏晨阳表示,从技术条件看,随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保险有望变得更简单、更个性、更智能,这将大幅提升大众对保险的接受度,进而提升保险的普及度。

“新技术的创新应用是推动保险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关键,保险业应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和保险产品开发,特别是在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对于互联网保险未来发展,周延礼建议,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识别和管理风险,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通过智能化理赔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获得感。

责任编辑:十八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