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曹德云:养老保障体系的优化“拖不得也拖不起”
9月5日,2023年服贸会·全球养老金融大会在京成功举办。作为本届服贸会上唯一一场以“养老金融”为主题的论坛会议——全球养老金融大会吸引了来自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领域的百余位监管人士、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出席会议。
在大会致辞演讲环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无法一蹴而就,在近40年的探索里,我国也同步经历了人口结构、社会环境、经济形势、资本市场及保障制度、法律制度的演化。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正处于逐步完善之中的养老保障体系也在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曹德云指出,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发布多项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这是利好于养老金融市场发展的。但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相互配合是需要良好而合适的经营机制的,也因资本市场的波动,需要设计出风险共担的机制,在当前形势下,养老保障体系的优化“拖不得也拖不起”。
对此,曹德云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养老的重视程度,且更多的引入精算技术;要通过简化参与方式,提升大众的参与度;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缓解民众对养老储蓄的担忧;要通过账户之间的转移,启动养老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还要优化资产配置,丰富产品供给,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并持续开展金融教育。
曹德云强调,“作为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金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保险业和保险资管行业愿意发挥自身在大类资产配置、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管理、精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金融同业一道,共同努力,锐意进取,勇担责任,助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嘉宾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金融界的邀请,也很荣幸参加“2023年服贸会Ÿ全球养老金融大会”。我代表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对大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其基础之一,是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97年开始试行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压舱石”;1993年开始运行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制度也探索出了以受托模式为基础、以企业为主的、发挥补充作用的养老保障制度安排;2022年开始试点的个人养老金,在账户制、税收激励、完全积累、市场化运营、风险自担等方面也做了进一步探索,补足了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又一根支柱。
不难看出,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无法一蹴而就,在近40年的探索里,我国也同步经历了人口结构、社会环境、经济形势、资本市场及保障制度、法律制度的演化。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正处于逐步完善之中的养老保障体系也在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仅从人口结构变动这一条来看,2022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6%,是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65周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4.9%,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现收现付制的基础是代际之间的收入转移,少子化和老龄化,必将给以现收现付制为主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带来可持续性的挑战。事实上,从存量角度看,虽然近10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积结余从2.39万亿增长至5.26万亿,但其可支付月数却由18.5降至11.2。从流量角度看,2021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均陷入收不抵支的状态,若剔除财政补贴,缺口约1.05万亿。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现收现付压力重重,那积累制呢?
截至2022年底,企业年金当年加权平均投资收益率为负1.83%,是自2012年以来的首次负收益。虽拉长时间看企业年金业绩相对稳健,自2007年以来的年化平均收益率为6.58%,但在宏观环境严峻、低利率和资产荒等大背景下,未来长期资金的投管将持续面临一定的挑战。再看个人养老金,自去年正式启动以来,存在试点效果“两低三不”的漏斗状,即建立账户人数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例低、已缴费人数占建立账户人数比例低;产品供应不均衡、选购渠道不畅、民众参保意愿不强。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为142亿。参与缴费的比例仅占开户比例的31.37%,平均缴费2316.48元,仅占1万2额度的19.3%。再看收益,截止2023年7月25日,公募市场公布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下的151只公募基金,其年内平均收益为负0.08%,虽然跑赢了权益和FOF的收益,但在社会公众心里,还是埋下了“存了小半年还是负增长”划不来的看法。可以说,个人养老金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下起步是很艰难的。
养老金和资本市场有着相互依存、互相成就的关系。养老金用好资本市场,将有利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和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资本市场用好养老金,做到长钱长投,投到实体经济里面去,也将有利于资金的高效融通,进一步促进经济活跃。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各州的职业年金,大多以年化7%作为目标收益率。这样的目标收益率要匹配怎样的资产配置呢?其公共职业年金协会最新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平均而言美国各州职业年金的资产配置情况是:公开股权投资47.1%,固收类投资21.2%,房地产投资6.8%,另类投资22.6%,现金及其等价物2.5%。统计还显示,1992年至2021年,各州职业年金利润贡献分配为投资收益占比64%,雇主供款占比25%,雇员供款占比11%。可以想见,没有权益和另类投资的配合,几乎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成绩。从我国长期资金的投管经验看,当周期拉长,股权投资对风险调整后收益也会有明显的提振作用。比如,社保基金的投资相比企业年金更为大胆,自成立以来,其年化投资收益率为8.3%。
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发布多项活跃资本市场的政策,这是利好于养老金融市场发展的。但养老金和资本市场的相互配合是需要良好而合适的经营机制的,也因资本市场的波动,需要设计出风险共担的机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综上,当前的体系建设依然难以达到政策目标、也未能适应民众需求,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养老保障体系的优化“拖不得也拖不起”。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如果不给养老以足够的重视大概率会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养老责任更多的向家庭转移,进一步挤压家庭生育意愿,恶化人口结构;二是财政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挤压医疗、教育、基建等其他财政支出,降低经济活力。无论哪个结果,都是负向循环。在尚有政策空间的时候迎难而上,结合我国国情精准施策,才有可能走入正向循环。
二是更多的引入精算技术。养老挑战非常复杂,牵扯到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企业与个人、不同代际、不同区域、甚至是同一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等多重关系。通过精算技术进行更科学的谋划,可以提质增效降低风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准施策方面,精算技术可通过对人口结构、经济走势、收支等领域的测算,为政策的精准发力提供较为有效的技术支持,比如预估未来养老金的缺口,评估现行缴纳比率,评估现行税优有效性等方面,都是精算技术可以支持的方向;二是在可持续经营方面,精算技术可为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盈亏平衡点的测算和分析,尝试找到最优解。比如通过精算技术回答多大管理规模可以提振金融机构的参与热情?怎样的缴纳比率对企业和员工最具激励效果?等等;三是在风险管理方面,精算技术可以起到辅助资产配置决策、测算准备金计提额度、抵御长寿风险等作用。
三是通过简化参与方式,提升大众的参与度。尚在试点阶段的个人养老金存在“政策热、市场冷”“开户热、投资冷”的情况,大众依然处于观望阶段,距离理解并接受个人养老金尚有一段距离。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默认”机制和我国的企业年金经验,利用企业和员工的信任关系,在员工充分知情并授权的情况下,由企业代为开户和缴费。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企业税减免的方式,鼓励企业为员工缴存一部分个人养老金,通过员工缴存,企业跟进配比的方式,撬动员工的缴费意愿。特别是针对最需要个人养老金的灵活就业人员,他们虽然与各类平台并非传统的雇佣关系,但也可通过平台进行触达。
四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缓解民众对养老储蓄的担忧。协会的调研显示,民众对个人养老金最集中的担忧之一是锁定期太长。有32%的受访者表示不愿参加个人养老金的原因是“到60岁才能取”,有56%的受访者希望在“退休前遇到应急时,可以有配套的取出和补缴机制”。在制度设计上我们应该重视这样的民众呼声,比如允许一定比例的提前支取,用于结婚、生育、大病、购房、再教育等人生大事;或者放宽提取年龄至早于退休年龄;或者允许提前支取但对提前支取设置惩罚税率。这些灵活的设置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养老金制度中有所涉及,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五是通过账户之间的转移,启动养老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大众接受个人养老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参与进来,才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只有看到了财富的保值增值,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继而达到广覆盖和共同富裕的目的。协会的调研也显示,有57%的人,期待更多的优惠和补贴力度;与此同时,33%不愿参与个人养老金的人表示“没有余钱额外储备”。从国际经验看,个人养老金制度除了有“丰富养老选择”和“税优公平”的施策考量,也会将其设计成一个统筹归拢账户,方便个人和家庭做整体的财富规划。基于此,我们应该考虑将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部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中的个人账户部分,甚至是住房公积金的一部分账户余额,以个人自愿和设置一定额度为前提,与第三支柱予以打通。
六是优化资产配置,让人人都能享受到财富的保值增值。首先,面对资本市场的波动要大胆一点,追求风险调整后的更高收益;其次,要加强研究,做好趋势判断,要配得准配得好;再次,要通过科学的激励和惩罚措施鼓励长钱长投,从机制上尽量避免长钱短投;最后,要设计出一套周期平滑机制,不在高收益的时候给投资者以永远高收益的错觉,也不在低收益的时候冲击到投资者的信心。
七是丰富产品供给,提高服务水平,并持续开展金融教育。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建议,但是常谈常新。作为资管机构,我们要不停的思考什么样的产品是符合养老属性的,是能吸引并普惠到大众的?一方面要坚持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要保住大众养老的钱袋子,这很难,但这也体现了我们的专业性和责任担当。我们还应该不停地探索提高服务水平的手段和方法,比如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来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手段。我们还应该时刻保持自省,跳出行业自身带来的信息茧房,用大众听得懂、能理解的方式去做养老金融教育,力求宣传的力度和准确性。
作为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和养老金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保险业和保险资管行业愿意发挥自身在大类资产配置、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管理、精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金融同业一道,共同努力,锐意进取,勇担责任,助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