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人寿党均章: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处于初级阶段

  金融界保险频道11月2日讯 第十四届北京中国金融博览会暨2018年中国金融年度论坛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召开。在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保险学会主办,的2018中国保险行业年度峰会上,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均章参加本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党均章表示,从国内目前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

  以下为文字实录:

  党均章:各位嘉宾上午好!很高兴参加2018中国保险行业年度峰会,我交流的题目是,寿险公司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难点和一些 不成熟的建议,跟你们交流。这个话题也是跟刚才孙教授的话题逻辑上是延续的。下面交流的观点只代表个人,不代表机构。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核心工作。特别是对于转型发展的寿险公司,如何将资产和负债进行有效的匹配?有效应用资产负债产品的策略来降低风险,提高盈利,增强市场竞争,今年3月,监管机构出台了保险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以来,对于促进保险业资产负债协调联动、引导行业回归本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对保险业扩大开放转型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首先公司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交流。

  第一,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

  先看看国内,国内保险公司开始探索资产负债管理总体要比国内的银行业晚5到10年的时间。相比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来看,寿险公司的负债期多为5到10年,有的长达20年以上,负债精算参数较为复杂,有些负债还有保证收益的承诺,资产投资的范围和种类也多于其他的金融机构,可以说保险公司目前是单一经济结构投资范围最广的一类机构。资产的期限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比负债的期限较短,整个行业存在着风险难以有效对冲的现实问题,在复杂地理环境下,地理的波动可能对首先公司产生不利的影响,特别是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资产,对资产收益的影响更大,像刚才孙教授介绍说近年整个险资的投资收益率将会降到去年的一半左右。

  寿险公司还面临一个再投资的风险,和无法兑现保证收益的风险。另外一个方面,2004年以前,寿险行业投资的资产比较简单,主要是存款、政府债、经营债,因此寿险公司的关注点较多地集中在负债端主要采取的是负债驱动资产的发展方式。2004年以后,随着股票商业银行的股权,基础设施包括非标的逐步放开,保险投资变得比较活跃。部分投资能力较强,风险投资比较激进的公司,开始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这时候出现了短钱长配的情况。总体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在不断地加大,特别是去年来,险资更需要关注。

  从国内目前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有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资产负债管理虽然已经形似,但神似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监管规定的发布,大多数的时间都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快速支付的管理制度和框架体系,在相当一部分公司,仅仅是从表面上能满足相关的要求,只是做到了形似,从公司的治理到管理层将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深入到决策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间,做到了神似。部分公司子资产负债管理职能还比较简单,资产配置与负债的管理和衔接还不到位、不紧密,在经营上,也是不同公司对资产端和负债端业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目前正在实行的资产负债率比例管理的量化评估和能力评估,使得资产负债错配的风险更加地显性。但是要是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能够真正地化成经营管理的实效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寿险资产负债管理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从负债环境看,当前国内市场发育还不充分,保险的密度、深度相比国外发达市场还不高,特别是各寿险主体之间,寿险和其他经营产品之间市场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导致各家公司的销售压力在不断地加大,对负债端的需求和迁就比较多,这种情况下,资产端的投资压力不断地增大,还没有充分的条件来从容地开展资产和进行紧密的衔接和双向的沟通。投资环境看,缺乏实质工具从根本上解决长钱短配问题,从寿险公司内部的管理文化来看,对资产的管理普及还有比较大的欠缺,资产负债管理的制度执行可能还不够到位。在公司内部决策、执行等考核这一系列体系性的东西,可能还没形成闭环。

  第三,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还有所欠缺。

  从硬件基础看,虽然部分大型保险公司和金融集团在分工流程、模型技术等方面相对比较成熟,人员配备和系统建设相对完备,也建立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支付管理的模型,用于资产配置的测试,有一些还实现一些比较高级的工具,比如说根据投资收益率进行动态的调整,将压力测试的结果应用于资产负债管理和其他内部管理的需求等等。最近也是行业里出现了一些比较先进,值得借鉴学习的一些情况。但是,还有相当部分的公司尚处于专业资产负债管理的起步阶段。

  现有的模型仅能实现简单的测算功能,资产管和负债端的数据共享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难以支持公司在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下,做出有效的支付管理决策。资产配置的主观因素还比较大,内部流程还尚需进一步完善,行业资产负债管理、专业人才应该说是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支付管理工作的需求,从软件上看,保险业还缺乏对长期波动的预测能力,负债成本的度量还缺乏统一完善的一系列的操作规则。行业整体还没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资产端PK负债端的先进经验。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大家知道,在2008年的美国,2000年初的欧洲,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都曾发生过寿险公司支付管理失败案例。纵观这些案例,大多有一个逻辑,寿险公司签发的长期寿险保障承诺,给客户以较多的保证,市场在投资收益水平不断地走低,导致了寿险公司面临长期的利差损的压力,为博取高投资收益来平衡高负债成本,寿险公司在市场比较繁荣的时期将比较大的比重流向股票等权益市场,一旦市场发生巨额波动或者是危机,将导致寿险公司破产,这个从上个世纪的日本寿险业来看就是非常典型的,包括2008年次贷危机前后的美国。

  失败案例以后,为了进行纠偏改变了寿险行业发展的路径和监管规则,这些监管规则的改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寿险公司方面,监管层对寿险公司风险偏好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要求对资产负债表彻底进行去风险化,投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降低权益类资产的风险畅通和利率风险错配的风险,产品的设计和结构发生了相应的一些变化。从保证利率产品要求向独立账户型产品的策略转型,降低刚性负债成本,并在产品设计环节考虑资产对接问题,将获取盈利的重心从投资转移到承保管理和费用管理上,投入大量资源来建立支付管理模型,使用随机信用风险模型等新技术。

  第二,从市场中介评估机构方面。因为利润质量不高,在对寿险公司价格评估时,淡化了资本利额的因素,不再重视寿险公司承担金融市场风险带来的收益,重点对那些周期内实现的回报进行评估。这是对中介机构的评估。

  第三,从寿险公司股东的变化也可以看出来,更加看重良好的评管业务,来自金融市场风险承担的投资收益,虽然能够形成利润,但股东并不认可齐家治的创造,这是一个比较难的地方。

  第四,从寿险监管方面,国际保险监督关系协会,在支付管理监管国家中,要求寿险公司的投资策略应匹配负债特性,风险管理政策应包含清晰的资产支付管理政策,这个要注意,它把风险管理和支付管理纳入到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里去,并披露不同产品支付管理的内容,计量的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强制要求实施风险更低的支付管理策略,不允许保险公司再继续以前的投资风格。

  总体来看,国外发达寿险市场的支付监管,普遍与偿付监管为核心,压力测试情景较为丰富和复杂,信息披露和评级机构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则中有很多创新的地方。它把一些评判保险公司业务结构和资产配置结构的标准,以及保险公司自己定性的管理能力都加以规则化和显性化,并且能进行行业有效的追踪、对比。可以说,中国的监管规则虽然起步晚,但从目前全球的保险监管情况来看,中国监管机构的支付监管的政策这套规则体系,起点还是非常高的。

  第二个大的方面,寿险公司支付管理的难点。

  我国寿险公司经营的特点以及市场上普遍缺乏长久期资产的现状,决定了资产和负债管理上产生错配的逻辑上的必然性。通过强化运行,有效的支付管理机制,以及运用多种的模型工具和多维量化的评估指标的应用,以提升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方面的管理,是解决长钱短配和短钱长配等问题和风险的关键。科学的风险支付管理和科学的支付,需要在收益、风险、价值等多维度来进行一个平衡。保险支付管理的难度在寿险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显然是在不断地加大,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控制,处理不好将对寿险市场各个主体招来比较大的伤害。

  一个方面是宏观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使机构在自身支付的管理的过程中,多目标平衡的难度加大。从负债来看,以理财险代表的旧产能不断出清,长期保障型产品的优质产能不断地扩张,未来银行和保险错位经营的趋势,在银保监会合并以后,个人认为将会强化。负债久期无疑将会进一步发展。从资产端来看,未来利率走势将更加复杂,投资收益波动将不断加大,保险公司的另类投资占比将持续增加,保险公司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投资风险将不断加大。特别是2021年要实施的19以及现在要实施的17,险资投资的波动性,这都是有待良好的负债比例。

  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支付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首先公司一项基础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既要采取一定的资产负债错配来提高盈利的水平,也要保持稳定的现金流量,避免出现流动性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压力测试难以与完善内部治理有效结合。

  压力测试的建设和技术运用,监管机构规定的压力测试假设,比较难以很好地运用到所有的险自公司少数红龙头公司已经建立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压力测试模型,并将结果运用到实际的支付管理的过程中间。但是大部分公司很难做出科学合理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假设。仅进行监管要求的,合规要求的压力测试,还没有把内部管理跟压力测试的结果有效地进行沟通。

  第三个方面,是资产负债错配情况仍然比较突出。从期限结构匹配的情况来看,中长期投资资产相对较少,国内债券市场缺乏长期性的债券品种,期限结构问题与保险资金配置已经造成了直接性的影响。这需要社会各方高度关注,行业期限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整体出现长钱短配的问题,所以近期发行的50年国债是比较抢手的,虽然收益率也不是那么理想。

  保费收入一旦达不到预期,将会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从成本收益匹配的情况来看,部分保险产品负债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账户负债成本率与投资收益率目标之间可能出现缺口,这个可能存在一定的利差的凤霞。

  第三个方面对加强负债管理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在保险监管机构和各寿险市场主体的努力下,整体工作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对比国外寿险行业支付的实践,目前国内支付管理在人员、技术、经验等多个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差距,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关于寿险主体:

  一是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制定实施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如果说资产和负债是险资运营两个轮子。资产负债管理则是推动这两个轮子协调运转的内在的动力。因此,资产负债管理要通过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要持续推动决策层和管理层对支付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审视和明晰公司战略发展的路径,完善决策和管理机制,有序实现两个轮子的协调运转。

  二是要将资产负债管理提升到涵盖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债券管理整个管理链条中,要对公司内部各业务条线在资产布局、负债成本、财务杠杆以及资本规划的工作中进行优化的统筹考虑。在负债管理方面,要继续向上延伸至公司整体的业务规划,包括产品开发定价、销售的策略以及渠道的拓展,各项费用的分摊等等。这些方面去,还有一个一定要做到从源头上来考虑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问题。就是在产品研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资产投资的问题。只有将产品研发和投资点对点、端对端地实现一定的妥善匹配,才能实现公司资本、利润、价值和风险等多个目标的平衡。

  第二个方面是险资还应该加强支付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在内部实现精细化管理。一个方面是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公司内部能满足公司内部经营管理要求、监管要求的支付管理的人才队伍体系。二个方面是要加大技术、工具的创新和应用,这个层面应该讲目前还是有很长的路需要去探讨的。

  第三个方面还是要加大研发的力度,一定要深入研究整体的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和分账后的风险收益特性,来降低利率风险的敏感性。这个层面应该讲是在未来整个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各家公司要实施支付管理的时候,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是要建立专门的地理风险管理,要长期研究地理风险波动可能对寿险公司带来的各种影响。这个刚才从孙教授介绍从80年代寿险业务恢复以来,到现在也就是国内寿险公司由于地理风险带来的内部的损失,到现在有一些公司可能还没有消耗完当年的包袱。随着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随着未来宏观利率的变动,现行的业务包括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间,会不会历史再现,可能需要大家做深入的思考。

  对监管机构也提两条希望:

  一是希望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和监管规则,要根据寿险业在实行支付管理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非现场评估工作,推进保险公司支付监管工作,加强行业保证利率水平和再投资收益水平这种缺口的情况要进行进一步细化监管。从政策层面来推动长期资产。

  二是建议要引导鼓励发展第三方机构的力量,配合并支持寿险公司来有效落实监管部门关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监管政策,来不断培育优秀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理念和建立行业文化。这个要建立对IFRS9和IFRS17的研究,研究最佳路径,从寿险公司公司的风险利润价值等多重目标着眼,结合现实需要,研究建立和完善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比例的评价机制。

  我的观点就这么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关键词阅读:中邮人寿 党均章 寿险业 资产负债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