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平: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庆实践

编者按

令人瞩目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并从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和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本刊特别开辟“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专栏,约请金融业人士深入探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金融支撑。

作者|蒋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5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理论发展和实践成果,首次系统阐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和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内涵,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是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宗旨要求,搭建规制标准、完善推进举措、强化数字赋能、构建工作闭环,积极开展金融“五篇大文章”探索实践。

深刻领悟金融“五篇大文章”具有的重大时代意义

“五篇大文章”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创新和理论升华,深刻阐释了经济与金融、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安全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体现了对金融本质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开辟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是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实践路径。

“五篇大文章”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一条既遵循现代金融发展规律又适合自身国情的开创之路,基本要义在于管总体、管方向、管根本的“八个坚持”。金融“五篇大文章”充分体现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金融政治性和人民性宗旨要求,系统构建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五篇大文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金融体系,要全面提升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就是要着眼实体经济,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构建科学稳健的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监管体系以及多样化专业性的产品和服务体系等,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五篇大文章”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有力抓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具体的实施路径与有力抓手。要着力强化金融跨周期、逆周期调节作用,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要进一步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更多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要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

清醒认识金融“五篇大文章”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

科技金融要解决服务专业性问题。一是专业研究能力不强。金融机构对科创领域研究不够,“看不清、看不懂”导致避险情绪较重,“重国企轻民企”“重报表轻技术”“重实物轻价值”“重过去轻未来”等情况时有出现。二是机制建设不全。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标签化、招牌化,缺少差异化的政策导向、专业化的流程支撑、定制化的产品服务,一线人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动力不强。市场化、法制化的风险分担机制和收益分享机制尚未建立。三是跨业协同有短板。“股贷债保”内外部协同服务总体上仍然缺机制、缺意愿、缺能力,机构之间甚至集团内部业务之间协同不畅、风险壁垒严密、利益格局固化。四是中国特色科创金融服务尚不完善。金融机构习惯以西方金融理念评价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贴合我国金融体系特点和产业发展阶段的专业服务理念与模式尚不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下的金融要素配置能力需要加快形成,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比较薄弱,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不足。

绿色金融要解决服务实效性问题。一是标准不健全。现行绿色金融法规体系多为政策框架或意见指引,具有约束力和操作性的环境信息披露、监管评价考核、环境风险评估、激励约束等制度机制仍不健全,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缺乏明确规定。二是发展不充分。对标“双碳”目标,绿色金融在金融服务总量中的占比、供需匹配度均有待提升。三是市场环境待优化。风险补偿、贷款担保、财政贴息等配套政策措施不足,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等处于起步阶段,部分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农业项目经营风险较高。

普惠金融要解决服务结构性问题。一是信心不足。疫情后部分小微企业存在降低负债倾向,信贷支用比例不高,提前还款占比增加。二是金融直达有梗阻。金融供需双方的信息差和标准差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个人和企业通过中介渠道获取金融服务仍承担较高的评估费、担保费、服务费等,影响金融获得感。三是保险作用发挥不充分。保险服务小微企业的机制仍不完善,新市民、新农人的保险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农业保险覆盖面、保障程度和品种尚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养老金融要解决服务架构性问题。一是制度设计有欠缺。养老理财提前支取机制不完善,税收负担不均衡;可入住养老社区的保险门槛较高,普通收入群体缴费压力较大。二是产品服务适配不充分。围绕个人全生命周期、不同偏好特征的产品服务供给不足,适老化设计欠缺,投资者教育不够,顾问流程较复杂,产品条款不够通俗,产品期限与社会老龄化程度不匹配。三是养老产业链支持不够。养老资产储备总量不足、质量普遍不高,金融机构对养老产业链的研究存在空白,对养老产业的经营趋势把握不准。

数字金融要解决服务系统性问题。一是战略谋划不足。部分数字化战略更多是传统思维的数字化应用,战略制定概念化、空洞化,把数字化改革简化为数字资源归集、数字技术使用,个别机构甚至将其简单异化为线上客户导流、头部平台合作,放松合规、外置风控。二是资源储备不足。部分机构技术力量过度依赖总行、总公司或股东,缺少数字化场景建设、流程改造、产品创设的人力和技术储备,数字化改革零星化、表面化、盆景化。三是应用服务不足。线下业务线上化改造多、数字思维和技术含量少,用户和数源同类同质多、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服务少,具有行业领先性、地域辨识度的数字化应用总体不足。

全力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庆实践

加快提升科技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一是以机制化构建科创支持体系。制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7条”意见、支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22条”举措、支持专精特新企业“13条”措施、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方案等。至2023年末,全市制造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4%、20.9%、9%。二是以链长制提升产业研究能力。下发产业链研究课题,选定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金融链长,提升对产业链条发展特点的研究能力、技术价值的判断能力、金融需求的供给能力。至2023年末,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59%。兴业银行重庆分行创设“技术流”评价体系,从科技创新能力角度评价企业的发展趋势。三是以联合建模加强资源牵引能力。试点开展金融服务联合建模试点,用资金流水数据对全市24万户先进制造业企业进行产业画像和企业画像,逐步开放数据给银行机构优化模型、识别客户;建立通用流水“首贷”模型,定期推送企业“白名单”。华夏银行重庆分行建模搭建“专精特新批量获客平台”。四是以专家顾问制提升产业对接能力。聘用各类金融和会计、法律、咨询人才为专家顾问,运用跨业合作方式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务。构建各类机构的合作和利益连接机制,推动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深度合作,支持发展功能和保障兜底功能深度融合,形成“产业成长、企业盈利、金融商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格局。

加快提升绿色金融战略支撑能力。一是体系化构建绿色理念标准。先后制定绿色保险发展、绿色组织建设、绿色绩效评价、绿色消费支持等绿色金融标准,建立重庆绿色金改创新试验区的“四梁八柱”,逐步形成绿色金融工作闭环。兴业银行重庆分行等拟定“碳挂钩”融资业务操作指南,涵盖融资条件、融资流程、贷后管理等业务全流程。二是创新性提升产品适配能力。大力推广林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抵质押融资,发挥好环境权益增信功能;重点推动环境污染责任险、巨灾保险、绿色农业保险提质扩面,稳步推进绿色建筑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新能源项目保险等试点。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联动农银理财办理全国首笔基于碳排放配额(CEA)的融资业务、在同业中率先开立全国碳市场账户,建成业内首家“零碳”二级分行。三是协同性营造政策支持环境。建立系统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在监管评级、市场准入、不良容忍等方面给予差异化考核。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用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招商银行重庆市分行对绿色贷款补贴50~80个基点,其中碳减排贷款再叠加补贴12~20个基点。

加快提升普惠金融扶小助弱能力。一是构建全面覆盖、错位竞争的服务体系。印发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乡村振兴系列文件,引导机构发挥好“助推器”“减震器”“稳定器”作用。至2023年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33%,其中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无还本续贷占比同比分别上升3.2个、2.6个、2.3个百分点。二是构建契合需求、适销对路的产品体系。不断强化对新市民、新农人以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服务,加强对群体特征、需求特点的研究分析,不断提升服务质效。大力推广城市定制型普惠医疗补充保险——重庆渝快保,发展成人口覆盖全国第二、人均减负全国第一、整体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样板产品。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等根据重庆山地农业特色,推出“花椒贷”“柑橘贷”“榨菜贷”等创新品种支持乡村振兴。三是构建压实责任、激励作为的机制体系。印发普惠金融达标提升方案、尽职免责工作细则,推动摒弃单靠负债业务、单靠佣金费用的旧机制,在防范风险和强化合规的前提下,用激励约束、免责容错激发从业人员能动性。中信银行重庆分行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普惠小微贷款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评,权重超过10%,并与支行行长个人考评挂钩。

加快提升养老金融积蓄储备能力。一是牢固把握养老金融改革方向。推动辖内机构积极参与各项养老理财试点工作,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提质扩面,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丰富存款、理财、保险、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大力培育居民养老金投资理念,增强养老金储备意识。至2023年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总承保人数1.87万人,其中灵活就业人员占比71%,“新市民”参保比例全国靠前。二是积极构建以人为本服务机制。满足群众便捷投资参保需求,简化账户开立流程、下沉人工咨询服务、完善智能投顾服务、做好账户安全管理。重庆银行推出“关爱版”手机银行,开展放大字体、简洁页面等适老设计,打造电话银行智能语音导航,实现“一句话办理业务”。三是重点强化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加力支持专业养老机构、智能养老社区、医养文旅项目发展,助力养老消费市场扩容升级。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建立“买+租”融资新模式,通过在产权交易所公开投标获得区县公办养老机构经营权、以市场化交易租赁闲置建筑物的形式打造养老服务机构。

加快释放数字金融引领放大作用。一是夯实数字信息基础。建设高质量内源数据库,标准数据定义、丰富数据维度、升级信息系统、提升数据质量。引导机构在外部数据引入方面加强数据源头治理,避免同源同质数据导致的模型失灵情况。辖内银行业电子交易替代率近三年提高3倍,电子证照在业务流程中的应用普及率大幅提升。光大银行重庆分行设置数字化专岗,建立“数据空间站”多维度、广视角分析客户画像。二是推进数字化流程再造。依托“金渝网”打造了一批多跨协同的数字金融服务场景,已有7个纳入数字重庆“一件事一次办”,在为行业提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平台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流程改造。三是加快形成数字应用能力。引导机构通过多维数据信息精准画像,实现精准快速的客户识别与服务、风险预警与处置。马上消费金融打造基于跨主体数据安全共享的隐私计算平台,针对打击黑产、反欺诈与反洗钱等场景提出解决方案,获评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系统谋划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流程闭环

构建标准清晰的目标体系。加快建立“五篇大文章”领域的政策标准,结合双城经济圈、陆海新通道、西部金融中心等国家战略建设部署,研究制定“五篇大文章”在重庆落地的目标体系、指标体系、政策标准、可行路径、推动举措。重庆监管局将强化科技专营机构、绿色消费、普惠保险、养老信贷、新农人金融、政金数据共享等领域的机制建设,研究推动金融机构立足市场定位实施专业化专营化改革,完善包括贷款贴息、担保增信、政府基金奖励、风险补偿等在内的培育政策,引导建立健全科技、绿色、养老等领域金融风险管理与市场定价机制,提升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经营水平。

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工作体系。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市场有效、社会有序、企业有利、群众受益、商业可持续”格局的形成。重庆监管局将通过“金融链长”“金融顾问”“产业专家库”等新机制,强化金融与市场的连接,加大银行、券商、保险、创投、基金、私募等金融细分领域的互动,牵引金融资源持续注入,为市场提供功能对得上、成本可负担、服务便捷化的金融产品,并通过“四访四送”“金融直达”等机制下沉金融服务。

构建高效协同的数字体系。推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强化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创建金融服务场景。重庆监管局将持续完善“金渝网”数字金融平台,创建制造业、农业、文旅业等专属产业金融服务模块,推动金融、产业、企业、信用信息等数据集成共享,推广“渝快保”“带押过户”“快处易赔”“身故提取”等多跨协同场景,推广企业版、乡村版、老龄版等“掌上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强化数据检核规则体系,提升数据“正确性”与“可用性”。

构建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强化金融机构各司其职的职责定位、配置高效适用的人力、物力资源。重庆监管局将进一步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立足本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推动资金向资本转化,通过“软贷款”等方式探索为重大项目投资提供资本金;充分发挥保险机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指导各金融机构建立专班推进“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形成条目化分解、模块化管理的职责体系。

构建闭环落实的考评体系。建立自始至终跟进、随时随地反馈、保质保量完成的考评体系,形成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的工作机制。重庆监管局将建立“五篇大文章”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实施清单化、项目化管理,加强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的评价,加大对普惠金融的考核,加密对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监测,以任务倒逼进度、督查倒逼落实,确保每一项任务落地见效。

责任编辑:宋源珺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