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仍在发展演化,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3月18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围绕“以高水平开放应对全球变局”主题,聚焦全球经济形势、防范金融风险、高水平开放等热点话题,共商全球变局下的应对之道。
史耀斌:对外开放有利中国和世界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耀斌表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促进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目睹了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劲动力,也亲眼见证打开国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红利。
史耀斌还指出,当前,国内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面对全球变局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善于化危为机,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一方面要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高效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
另一方面,在努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加确定性,注入稳定性,为全球稳定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这里可以关注四个方面:一是稳底盘,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可靠性;二是畅渠道,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强动力,推动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四是促活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夏先德:积极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
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夏先德指出,近期,硅谷银行等美欧国家一些银行陷入困境,未来全球高利率环境还将持续,各国需要防范金融风险逐渐水落石出。
夏先德表示,财政政策“加力”实施,主要是适度地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财政部门将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引导资源配置和政策的供给,向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3年,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5%左右。为落实好这一目标,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加力主要是适度地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一是在财政支出上强度加力。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27.51万亿元,增长5.6%,赤字率按照3%安排,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国财政赤字3.8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
二是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同时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运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支持地方正常融资的需求。
三是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的力度。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0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这些转移支付重点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确保兜牢兜实基层的“三保”底线。
此外,将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继续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宣昌能:中国金融资产投资属性和避险属性将凸显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宣昌能表示:“2022年包括股市、债市、大宗商品、黄金在内的全球各类资产价格均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近期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仍在发展演化,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宣昌能指出,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短期内能否明显回落还存在不确定性,继续保持较高利率水平也可能对银行业等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造成不利影响,这些都增大了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的“两难”甚至“多难”。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对这些重要宏观变量的变化十分敏感,由于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增多,未来全球财富管理面临的挑战也在增大。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逐步恢复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金融资产的投资属性和避险属性也会更加凸显。此外,环境、社会及治理(ESG)领域也具备较多和较好的投资前景。
曹宇:推动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
银保监会副主席、党委委员曹宇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制度型开放水平。中国与14个国家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已于去年正式生效,该协定代表了目前中国金融领域开放承诺的最高水平,为扩大制度型开放打下了良好基础。接下来,我们还将主动对照《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协议规则,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二是推动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近年来,我们主动对接国际监管规则新标准,开展银行业保险业资本监管改革,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已经发布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未来我们还将在气候变化、绿色金融、数字经济等大家共同关心的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是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我们将在内外资一致的基础上,主动回应外资金融机构的诉求,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激活在华外资机构的发展动力,促进中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共同发展。




- 很多人形机器人企业爆单,王兴兴透露行业现状及趋势!端到端AI成为焦点
- 重磅,军工板块爆发,多股涨停,主力资金净流入超45亿,机构看好后市表现!
- A股避雷针:迈威生物董事长被立案调查,3连板成飞集成经营情况未发生重大变化,多股公告股东拟减持
- 华为哈勃入股千寻智能,进入机器人赛道 或推动行业高成长
-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大消息,官方受理生产许可证申请!飞行汽车迎风口
- 《政务数据共享条例(草案)》审议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
- C919姊妹机型完成最长商业首航,航程超3300公里
- 新突破!韩国电池制造商研发新技术,固态电池寿命或提升三倍
- 世界无人机大会将召开,机构称未来行业市场规模或超3000亿
- 百架eVTOL采购启动,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