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披露的上市银行2022年业绩快报来看,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均有所放缓,主要是净息差收窄导致的利息净收入下降。
“对银行来讲,现在有机遇也有挑战。随着经济复苏,人们的消费信心和意愿逐步增强,对以零售为主的股份制银行来讲,业务机会和资产质量都会呈现向好趋势,这是最大的机会。”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近日在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趋势不可逆。”
以平安银行为例,2022年净息差2.75%,相比2021年下降4个基点。净息差的下行压力并不会立刻消失。多家银行预判,今年净息差总体仍有下行趋势。
净息差持续承压
近年来,银行作为顺周期行业,净息差不断承压。净息差是指净利息收入的收益率,即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
对于净息差的下降,平安银行副行长、首席财务官项有志分析,主要有几方面因素:一是外币利率上行;二是去年零售贷款业务中,更多投放了“宅抵贷”和按揭贷款,与信用卡和“新一贷”相比,利率相对较低。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的环境下,银行净息差下降并不意外。但是随着经济复苏,净息差反弹并不能一蹴而就。
多家上市银行透露,今年净息差整体表现趋同,有一定程度下行的可能,仍旧面临压力。
杭州银行在投资者活动中表示,2023年营收增长压力始终存在。目前整个行业的净息差在收窄,该行净息差水平大幅下行空间较小,下降幅度将有限。
成都银行在接受多家机构调研时表示,预计2023年息差和市场整体表现基本趋同,有一定程度的下行。中信建投测算,在按揭重定价一次性冲击之下,成都银行净息差还有下降趋势。但在资产端,开年以来对公贷款利率已出现探底现象,月度环比企稳。预计全年贷款价格的负面影响集中在一季度二三月体现,一半左右按揭贷款在一季度重定价,预计对息差影响在5bps(基点)左右。
“息差和整体市场走势、经济环境有一定关联度。在大环境下,总体还有下行趋势。”谈到未来的息差走势判断,项有志表示。
如何缓解压力
随着经济复苏和大环境的逐渐向好,多家银行也在今年给出了稳定息差的方法。
平安银行称,将积极重塑资产负债经营,把握市场机会压降负债成本,缓解净息差下行压力。“在资产端,我们定价水平较低,在负债端,仍要强化经营能力,既要支持实体经济,又要让息差保持相对较好的水平,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项有志表示。
成都银行将一方面持续加强贷款定价中枢管理,增加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另一方面,在存款规模和结构上双向用力,提升短期限存款新增占比,改善负债成本。
紫金银行表示,该行将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严控高息存款规模,优化存款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引导中长期存款向短期存款转化。完善客户定价管理体系,持续开展精细化、差异化定价管理。
贵阳银行在机构调研中表示,将稳健经营,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坚持存款“量价协调”、增强金融市场交易和主动负债能力等措施,保持息差水平稳定。
“具体来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贷款利率之锚,去年调降幅度较大,经过今年年初重定价后,整体利率水平会走低。同时,今年宏观经济修复仍存压力,信贷需求需要通过降低成本来刺激,政策也在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带动银行贷款定价下行,净息差有所压缩。”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净息差承压主要是受利率调降、金融让利实体等因素影响。
年初以来,银行冲刺“开门红”,低利率的投放也会给净息差带来压力。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年初以来过快的信贷增长,也造成部分银行负债端承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加快收紧、波动加大,且在低利率和规模竞争性增长下,银行净息差和营收端压力也在加大,并可能存在一定的资金空转套利行为”。
2月以来,银行信贷投放仍然保持较快节奏,完成了前置发力和“开门红”目标。温彬建议,为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满足“有效”需求,后续信贷投放总量与节奏需进一步调节。




- 银行股迎来“黄金买点”?摩根大通预计下半年潜在涨幅高达15%,股息率4.3%成“香饽饽”
- 华润电力光伏组件开标均价提升,产业链涨价传导顺利景气度望修复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加快,发射间隔从早期1-2个月显著缩短至近期的3-5天
- 光伏胶膜部分企业上调报价,成本增加叠加供需改善涨价空间望打开
- 广东研究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折叠屏手机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 创历史季度新高!二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0%
- 重磅!上海加速推进AI+机器人应用,全国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开幕,机器人板块持续爆发!
- 重磅利好!个人养老金新增三大领取条件,开启多元化养老新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喜人!
- 重磅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创新高,广东打造太空旅游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