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者观望情绪浓!11月居民新增贷款同比下滑

  12月12日,央行发布11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上月社融规模增量下滑,同比明显少增,但部分结构亮点仍然显现。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但环比回升,或表明按揭需求有所修复;企业短贷和票据融资同比少增,但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或表明企业加杠杆积极性有所修复。

  专家表示,近期,疫情防控措施为经济基本面修复“松绑”,伴随着短期疫情扰动逐步消化,经济基本面有望进入修复通道。

  居民新增贷款回落

  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主要是受居民新增贷款拖累。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同比减少99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同比减少3718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83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36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4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99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记者表示,企业贷款仍为新增信贷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是全国性商业银行要发挥“头雁”作用,主动靠前发力;另一方面央行宣布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释放5000亿元长期资金支持信贷发力稳增长,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在降准拉动、低基数效应和基建、制造业、地产等重点领域发力下,对公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仍维持较高景气度。

  而从居民贷款来看,尽管环比有所改善,但中长期贷款同比收缩幅度仍大。11月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同比减少4710亿元,环比增加2807亿元。“新增贷款同比少增,弱于预期。主要拖累来自居民新增贷款回落;居民短期、中长期新增贷款下滑,反映居民消费偏弱,房地产市场低迷。”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而从存款来看,居民存款继续多增。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95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976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68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6680亿元。

  11月居民新增信贷同比继续少增,存款同比多增,一方面由于11月疫情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生产和消费均受到较大扰动;另一方面11月地产销售未见明显好转,一系列稳地产举措效用的发挥将集中体现在供给端,因此购房者观望情绪仍浓。

  “一方面,反映国内一揽子纾困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由于短期疫情干扰,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居民对就业和收入前景预期,不排除部分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周茂华表示。

  社融表现低于预期

  11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6083亿元。增速方面,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较上月末再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债券融资、政府债融资和表内人民币贷款是主要拖累项。

  “11月政府债净融资规模6520亿元,近两年财政错位发力下,同比仍少增1638亿元,但国债拉动下,环比增加3729亿元。11月中下旬债市大幅调整,基准利率快速上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债券取消发行较多,企业直接融资同比大幅下滑3410亿元。”温彬表示。

  对于社融超预期回落,周茂华认为,一方面反映散发疫情拖累需求,影响生产供给,11月份企业补库存扩张动力不足,加之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另一方面,由于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前收官,导致11月地方政府新增融资规模回落。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6.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疫情反复和预期不稳对宽信用形成持续扰动,需要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并带动信贷和社融平稳扩张。

  “11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地产支持政策的全方位发力、各项重要会议的积极定调,以及稳增长政策的加快落地,市场预期快速扭转,有助于在外需回落背景下支撑内需有效修复。后续,在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全社会活力等方面或仍有诸多政策出台,继续推动基建、制造业、房地产、结构性政策支持领域的信用扩张,助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温彬表示。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