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信健康“上市梦”搁置后 部分保险产品被“叫停”商业模式仍存疑

  与“圆心科技”、“思派健康”业务类似的上海镁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镁信健康或镁信)早在去年就传言要冲刺上市。

  在前两家同行正持续冲刺上市不同,镁信健康仍未见实际行动。镁信健康目前业务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所谓的“互联网+医+药+险”闭环是否独具优势?2021年10亿元营收目标是否真正完成?

  对投资者而言,这些信息都颇为重要。

  01

  惠民保业务

  日前,镁信健康最新的消息是,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2022版正式开启预约投保通道,上药控股·镁信健康作为“沪惠保”的药品服务商。

  公开消息称,上药控股·镁信健康在“康付健康”上开设了“惠民保”专区,针对传统理赔流程繁琐冗长等问题,设置了“帮赔小助手”,通过全程跟踪指导、智能专业问答、理赔计算器等一系列贴心服务,提升理赔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对于用户关心的热门问题,上药控股·镁信健康还将定期开设“‘沪惠保’大讲堂”进行答疑解惑。

  镁信健康成立于2017年,公司官网宣称其为“创新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企查查显示,镁信健康已经融资到C轮,最新融资时间是2021年8月,融资金额为20亿人民币,投资方包括博裕资本、礼来亚洲基金、中金公司等。

  在当时,不少市场消息称,镁信健康2021年的内部收入预测接近10亿元,计划2021年底冲刺上市

  针对镁信健康2021年营收情况以及上市进程等,《港湾商业观察》联系到镁信健康相关负责人,未能收到回应。

  最新的“惠民保”业务对镁信健康意味着什么?

  据《港湾商业观察》多方了解,当前惠民保业务中主要有几个参与主体,其一是政府机构,一般是当地医保局、银保监局,以及市政府、财政局、税务局等,政府机构会对惠民保产品发行和保障责任进行监督指导,通知和号召辖区内居民参保,是提高惠民保参保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其二是保险公司,一般由大型保险公司如国寿、人保、太保等牵头组织多家保险公司形成共保体,是惠民保产品和风险保障的主体,其各种销售途径如个险、团险、互联网渠道等也是惠民保销量的主要来源。

  其三则是各种身份参与的第三方机构,同样由承保的主体保险公司统筹管理,这里面第一类是话语权排名第一的流量平台如支付保,能够为惠民保带来可观的销量占比和曝光,第二类是技术服务公司,帮助保司搭建系统对接医保支付,而第三类则是“镁信健康”们。

  行业人士指出,镁信健康在惠民保方面将提供三大业务:1,提供特药供给和理赔服务;2,帮助保险公司进行项目运营;3,参与惠民保产品推广销售。

  值得关注的是,惠民保作为目前最大体量的带病体商业保险,其中特药理赔总额仍然只占很小的份额,目前各地惠民保公开理赔数据仍很少提及特药理赔金额,一般只强调某个例理赔单价之高,这也是惠民保产品本身加入特药责任的初衷——拉高保额。据行业人士介绍,惠民保理赔金额中很多地区特药占比甚至不足1%。

  《港湾商业观察》查询镁信健康2020、2021年的公开数据,药械共赔付金额分别是1.2亿和1.7亿。

  据镁信健康介绍,2021年,全年药械共赔付1.7亿元,单月最高2720万元,单人单笔直付理赔金额最高达120万元,其中药品直付达62.7%。

  不过,2021年1.7亿元包含惠民保和镁信健康其他业务(创新医药健康险)全年特药理赔数据。目前,并未查询到镁信健康惠民保理赔金额及比例。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沪恵保”定价为129元/年,2021年“沪惠保”总参保人数超739万,首年参保率高达38.49%。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沪惠保”8个月总赔款超过5.24亿元,为近9万人减轻了医疗负担。

  据悉,上药控股·镁信健康参与的“惠民保”项目覆盖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全国80余座城市,服务超7700万人群。

  有行业人士告诉《港湾商业观察》,惠民保特药服务能够为镁信健康带来多少收入,药品出险规模难以提升药企侧产生的营销收入是否足够支撑镁信形成有效商业盈利模型,可能还待观察。

  02

  互联网+医+药+险优势几何?

  镁信健康创始人兼CEO张小栋最近谈到,镁信健康是想在医药行业和保险行业间搭建一个桥梁。作为“互联网+医+药+险”生态模式的创立者 ,镁信健康致力于通过创新医疗支付模式,打通患者、药企以及商保公司,推动金融工具与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

  张小栋还说,“镁信的产品都是定制化的,围绕着不同的人群推出,包括不同类型疾病的患者、健康个体等。”

  理想虽好,但镁信健康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

  镁信健康相比同行们的优势与短板有哪些?一家医药连锁企业负责人向《港湾商业观察》表示,在惠民保项目中,第三方平台同样经常会以项目运营方的身份参与,为惠民保项目进行一些诸如文档管理、物料设计、撰写方案、信息传递、平台对接等工作,作为繁杂工作的供应商参与其中,经常甚至是不收费的。

  “这一多方合作模式中,保险公司在其中是绝对的甲方,镁信们要想争取参与或者获得更大的特药理赔分流(经常是多家平台共同服务一个项目的特药理赔)只能以廉价劳动力互相内卷,而相似度极高的圆心科技正冲刺上市,在业务上其自建的妙手医生平台后和圆心大药房,在服务能力上或将对镁信形成一定冲击。毕竟特药使用的理赔率极低,目前尚不需要也达不到规模效应集约控费,镁信在特药供应领域核心竞争力稍显不足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保险公司层面。”该负责人指出。

  竞争是多维度的,镁信健康有的,同行也在迅速跟进。据了解,镁信的上海·沪惠保已经上线,但此次在特药供应商一栏,镁信后赫然出现了国药·宸汐健康,由此可见,即便在大本营上海,白热化角逐已经展开。

  整体上看,惠民保作为目前体量较大的带病体商业保险,其中特药理赔总额仍然只占很小的份额,不足以扛起高价药品商保支付的大旗,其他商业保险带病体比例偏低,镁信医药险融合流通的模式是否存在不足?同时,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入局惠民保,在缺少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镁信健康如何应对毛利低和市场份额被挤占的情况?《港湾商业观察》也未收到公司回应。

  另外,惠民保产品佣金比例低至5%,镁信健康近两年在全国惠民保项目上迅速扩张,进行运营和投放获客,5%的佣金比例是否足以支撑成本,所获客户是否有其他长期产出,与合作保险公司之间如何划分客户归属和服务界限,这也是市场关注的核心。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曾就这一模式表示:“‘医-药-险’这种业务模式本质是基于利用消费者对医疗资源的焦虑感而进行商业化操作的模式。医、药、险的核心目的如果是以围绕着患者的实际需求来研发,就有可能与追逐最大利益、超额回报的诉求产生矛盾。因而,以缓解患者看病焦虑为目的是这种商业行为很可能最终走向其背面。所以这种商业模式在最终落地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继续表示,“所谓的互联网医院本质上是打破空间的阻碍,然而在线问诊是否足以精细到能够对症下药,保险是否真的能够解决后顾之忧是需要观察的。其中的矛盾是企业尽可能提升扩张业绩增长的诉求与消费群体尽可能用较少消费获得较好医疗服务的矛盾,这是根本矛盾。”

  03

  部分保险产品引争议 或已被监管“叫停”

  作为镁信健康“医+药+险”故事的另一面,创新型医药健康险表现如何呢?另一个镁信的收入主要来源是“带病体药品保险”,根据镁信健康旗下镁信保险经纪在监管侧的披露信息,镁信除惠民保外,同时披露了大量药品费用医疗保险产品,是镁信“医药险”业务的半壁江山。困扰中国保险业多年的带病体保险业务在镁信手里成色几何呢?

  据业内人士反馈,该类产品多服务与已患病人群的用药服务,本质上或许并不是保险产品。带病体保险业务是保险业讨论多年的话题,困扰保险公司难以突破带病体保险的枷锁主要有两个,一是疾病数据难以走出医保机房,二是服务带病体用户所需医疗康复网络成本巨大。这两个问题,是否通过镁信这样的机构得到了解决呢?观察平安医保科技的结局可以发现,并不那么容易达成,镁信的“带病体药品保险”的红火或许另有玄机。

  根据业内人士反馈实际情况是,此类带病体往往是承接了药企对于创新药普及患者福利的需求,而商保成了药企向患者让利优惠的促销包装手段,通过像镁信这样的第三方机构运作,利用团险保单理赔款的形式对已经患病产生明确用药需求的客户进行药费折扣补偿,第三方平台在其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是PAP(患者援助计划)模式的孪生兄弟。

  那患者本身是否清楚自己购买的是保险而非药品福利呢,作为一张保单该产品是否符合保险合射幸原理?是否合规?有行业消息称,镁信旗下保险经纪公司开展的此类名为“药企项目”的业务已经被监管介入调查。针对部分保险产品被叫停原因,《港湾商业观察》联系到镁信健康相关负责人,未能给予相关解释。

  镁信健康“上市梦”搁置后 部分保险产品被“叫停”商业模式仍存疑

  镁信健康“上市梦”搁置后 部分保险产品被“叫停”商业模式仍存疑

  上图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信息披露,除展示中涉及到的保险产品,根据官方信息披露此类保险产品合作还涉及到国任、鼎和等多家保险公司。

  镁信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官网显示是一家全国性保险经纪公司。企查查显示,

  镁信保险经纪在2021年7月16日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原因是未按规定期限公示2020年年度报告,作出决定机关为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南山局,一个月后的8月17日,镁信保险经纪补报并公示2020年年度报告,被移出经营异常名录。

关键词阅读:镁信健康 上市梦 保险产品

责任编辑:申雪娇 RF13056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