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在即,百万医疗进入“特需时代”

  新冠疫情之下的第三年,除了生活物资之外,医疗资源也许是疫情常态化之下最受人们关注的“稀缺品”。

  一旦所在城市实施“静态管理”,当家人或是自己在封控中偶感不适,当120急救热线在疫情中因繁忙时常占线时,究竟还有哪条通路可以获取疫情下稀缺的医疗资源?当封控期结束,可预见的是,在封控下被管理起来的就医需求一旦被释放,各大医院或将迎来1-2个月的就医问诊高峰期,此刻,有紧急就医需求的用户又该如何应对?

  5月23日,记者获悉,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健康保险”)推出了平安e生保·特需医疗产品(下称“e生保特需版”),或许可以解决上述痛点。

特需医疗服务加入百万医疗险

  据了解,e生保特需版率先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落地,在其爆款产品平安e生保现有基础上,加入特需医疗保障责任,用户一天仅需花费不到5元就可以享受到特需医疗服务。

  所谓特需医疗,是过去只向特定人群开放的医疗保健服务,和普通门诊相比,无论是医生经验、用药先进性还是就医服务体验,都更为优质。在医生资源方面,特需医疗部一般由副主任级以上专家坐诊,更有各科室领军人物;在治疗方案上,特需医疗治疗不受医保范围限制,也不受“4+7集采”规则限制,一些治疗手段仅在特需部才会引进,力求使用最适合患者的用药治疗方案。此外,在体验方面,特需医疗住院安排快、检查不排队,就医空间也较为私密。

  业内人士认为,特需医疗服务加入百万医疗险,打破了就医“信息差”,不仅拉近了优质医疗资源与用户的距离,进一步释放了优质就医通道,也为社会进一步优化医疗环境、满足多样化医疗需求提供了更多元的解决方案。

用户期待“品质医疗”服务

  百万医疗即将迎来第一个“七年之痒”。

  在过去六年里,百万医疗经历了三个阶段。在2015年以前,医疗险市场主要是保费100元以下的普通医疗险,这类产品的形态与社会医疗保险类似,主要针对社保范围内未支付的部分进行补充报销;2016年,由平安健康保险推出的平安e生保标志着百万医疗险正式踏上历史舞台,不足千元的保费为用户带来上百万保额,这一特点使其迅速引爆市场,在百万医疗险诞生的第一年,收获了来自40万用户的2亿元保费。

  到了2020年,当年百万医疗险的保费规模更是超过500亿元,用户突破9000万人。也是在这一年,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简称“惠民保”)横空出世,作为“平价版”的百万医疗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总计推出177款惠民保,共有1.4亿人次参保,保费约合140亿元。根据《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预测,百万医疗险的市场规模将保持每年25%-40%的增速,这意味着到2025年,百万医疗险市场保费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从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开始,消费者对于保险保障的需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疫情之下,用户的消费习惯从个人逐渐放眼家庭,覆盖全家的医疗险产品更受欢迎。更重要的是,疫情来临时,除了最为直接的物资储备以外,以医疗需求为代表的非直接资源成为稀缺品。更好的医生、更好的疗法、更好的健康服务体验,诸如此类的稀缺医疗资源,也成为用户心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品。

纵向做透 横向做广

  如果把百万医疗比作坐标系的话,那么纵轴代表着不同细分人群需求,横轴则是产品能够提供的不同服务。

  百万医疗发展至今,产品设计也正从保司主导走向用户主导。平安健康保险董事长朱友刚表示,在个人健康方面,百万医疗将从单一保障产品走向“健康保险+HMO(健康维护组织)体系”,从“一个百万医疗,只保健康人群”打天下,到“三多”,即“多人群+多层保障+多个服务体系”。

  “三多”拆解来看,一是要对健康人群进行分层分类经营,为大众人群、中端人群、高端人群和极高端人群提供保险+服务;二是拓展特定人群,其中最核心的有两类:一类是肺结节、肝病、“三高”这三大慢病专病人群,另一类是儿童、老年、孕产妇这三大类特定需求人群;三是设立家庭健康账户,为用户提供“保险+服务+账户”的组合拳健康管理。

  把纵轴做深,把过去不能保、保不了的人囊括进来,在合适价格范围内,给家庭用户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保障;把横轴做广,从重症及重症住院津贴、特药报销、质子重离子、CAR-T报销及服务,再到特需医疗覆盖,如今的百万医疗已经形成了以普通住院和重疾住院为核心,高达百万的给付限额与社保形成补充,共同构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成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