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惠民保:尚待全面统筹 可持续性问题是核心关注点

  零门槛、低保费的城市惠民保,一兴起便迅速成为保险界的“网红”。

  伴随着230个城市上线近百款惠民保,保险行业一直疑惑其发展现状、持续性、是否能替代商业保险等问题。

  作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范本,惠民保是一款普惠型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是政府关切民生的一次创新尝试,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医保不足,让市民拥有更多层次保障。

  然而,惠民保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引人关注。

  多位保险行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一方面,惠民保承保条件门槛偏低,容易吸引身体状况不佳者投保;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秉持保本微利原则,只有参保人数足够多,平价惠民保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若投保与赔付长期不对应,保险公司将难以为继。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医保政策及医保目录存在差异,居民年龄结构及医疗费用分布不均,导致惠民保要建立协同联动管理机制、进行统一的监督指导和真正实现全国统筹面临重重困难。

  水滴保险研究院在其最新发布的《2021年互联网健康险趋势分析》报告认为:“银保监会去年就出台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预计今年上半年将正式实施,届时惠民保也将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

  盈利与福利的差距

  对投保人而言,惠民保可持续性问题是核心关注点。

  2015年,深圳市推出惠民保雏形—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最初上线保费价格为每年18元,截至2019年参保人数750万,参保率达到50.4%。但自上线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赔付率一度高达136%,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

  惠民保本质上是一款商业健康险,由于保费低,参保门槛低,本身很难实现盈利。保险公司看重的是惠民保获客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投保客户进行二次开发,带动其他商业保险产品的销售。

  事实上,惠民保参保门槛过低,让大量高危人群主动加入,而有更好保障解决方案的低危群体不愿意加入,使得参保人群受限。

  如果参保人数不足,保险大数法则不确定性则增强,风险难以有效分摊、产品持续性不足等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2020年11月26日,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普惠保险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基于惠民保的深度分析》(简称《分析》)显示,目前不同地区参保人数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参保率大多不足10%,极可能加剧恶性循环。

  《分析》指出,惠民保大多地区为自主参保缴费,而非医保个人账户划扣,可能存在逆向选择,保险公司风险提高。为规避风险,保险公司可能选择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障,导致惠民保产品吸引力降低,迫使低风险人群退出;若保险公司维持原来保费和保障体系,经营成本将居高不下,最终退出普惠保险市场。

  2020年8月13日,由浙江省嘉兴市民政局指导、中国太平洋(3.280, -0.15, -4.37%)财产保险公司嘉兴中心支公司承保的惠嘉保正式发布。保费为69元一年,健康保障最高可达200万元。同时惠嘉保为参保人提供肿瘤早筛、肿瘤疾病咨询、分诊服务、药品配送等7项肿瘤增值服务。

  然而,仅上线1个月惠嘉保就宣布停止投保。2020年9月24日,惠嘉保在官网发布公告表示,由于相关政策限定,惠嘉保产品近期无法再次上线。此前已成功参保缴费的市民,将由中国太保(37.340, -1.15, -2.99%)嘉兴中心支公司承保,保险责任及理赔服务按照前期公开宣传执行。

  蜗牛保险报告总结出惠民保三大趋势:第一,政府部门正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其可持续性;第二,由于全国区域医疗资源、医保报销比例等差异,出现全国统一版惠民保可能性较低;第三,因为价格便宜、门槛低等,惠民保和网络互助都受到欠缺保险知识、拥有保障刚需的市民青睐,但因合规性存疑、宽进严赔、分摊费用激增等原因,网络互助已开始退潮,而有政府指导的城市惠民保,有望在未来逐步取代网络互助。

  惠民保保障期限为一年,2020年各地推出的惠民保今年将交出首张成绩单,并面临续保考验。

  目前来看,不同城市惠民保将逐渐出现分化,定价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参保率不高的城市惠民保很可能因为亏损而难以为继。届时,惠民保也将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惠民保全面统筹或是机会

  从保险大数原则来看,如果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惠民保统筹,或许可以降低赔付率的问题,实现更加可持续发展。

  惠民保“一城一策”特点,导致各地承保保险公司难以统一,保障责任、报销比例等方面不尽相同,区域差异较大。

  具体来看,东部省份占据惠民保产品90%以上数量,西部地区仅有宁夏、四川、广西、贵州、重庆共8款惠民医疗保险产品。各省份内部表现也不尽相同,如广东省目前共推出14款产品,为各省之最;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四省27地合计参保人数超过2000万,其中广州、深圳、成都、淄博、北京五个城市参保人数在百万级。

  1月21日,蜗牛保险发布《百城惠民保深度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惠民保竞争提速,同质化初显。比如浙江宁波有“工惠保”“甬惠保”“市民保”三款,参保门槛相同、保费相近、保障责任相似,看不懂条款的市民只能“盲买”。苏州、福州等十几个城市也已存在两款以上类似产品。

  “惠民保便宜到人人买得起,且无年龄、职业、病史等限制,老年人、高危职业等无法购买商业保险的人群也能参保。”1月21日,蜗牛保险CEO尚萌萌表示,虽然全国参保人数激增至超3000万,深圳参保率超50%,但在大多数城市,当地惠民保参保人仅占医保参保人总量的1%―15%,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从惠民保模式看,目前落地的城市惠民保项目中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指导型以及纯商业经营型。

  据国泰君安(16.830, -0.36, -2.09%)分析师刘欣琦统计,截至2020年11月25日,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惠民保产品占比为21%,政府指导项目占比53%,政府未主动参与项目占比26%。

关键词阅读:可持续性 分析 报告 参保人数 医保目录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