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0年省(市)级两会正密集召开。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
如何让老百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民生项目。
比如,安徽省人大代表朱红英建议,尽快完善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医保政策打通与长三角城市养老产业对接;安徽省人大代表谢琼则建议,建立城乡特困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补助制度。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保险机构正加速在长三角地区的养老社区布局,上海、苏州、杭州最受欢迎。
11家养老社区落子长三角
养老社区布局方面,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末,已有14家险企正在投入建设,或已正式营业,累计投资额超千亿元。
14家险企中有11家的规划网点覆盖了长三角地区,具体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
其中,泰康人寿在长三角区域积极投资发展医养实体,已在长三角6个重点城市落子养老社区。上海泰康之家·申园和苏州泰康之家·吴园已正式投入运营,南京苏园、杭州大清谷、宁波甬园、合肥徽园也将相继投入运营。
2019年12月17日,中国人寿的国寿嘉园·雅境养老社区在苏州正式开业。
2019年11月,中国太平斥资约40亿元兴建的首个“太平小镇”旗舰项目——上海周浦“梧桐人家”正式投入运营。同样在11月,中国太保在长三角地区的首个落地项目——太保家园·杭州国际颐养社区项目开工建设。
早在2012年9月,平安人寿的“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落地浙江桐乡,总投资170亿元、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彼时,中国平安旗下不动产公司负责人透露,桐乡是其在长三角养老产业投资上的首个布点,未来平安还拟在其他地区进行养老产业布局,形成规模及连锁效应。
此外,光大永明人寿、恒大人寿、招商仁和人寿、合众人寿、复星保德信和君康人寿等险企也均有在长三角部分城市做养老社区网点规划。
为打造保单实物化
保险资金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追求长期稳定的收益,这些特点决定了保险资金与养老产业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和良好的匹配度。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资金进入养老产业投资,不仅可以通过在养老领域的不动产投资来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而且可通过自身稳健经营获取良好的长期收益。
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可通过深度挖掘现有客户的保险需求,将传统养老险、健康险与入住养老社区相结合,打造保单实物化。
《国际金融报》记者多方了解到,保险公司对接的养老社区产品,主要以定期年金/终身年金/养老/分红型年金+万能,以及定额终身寿、增额终身寿为主。
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只有购买指定保险产品且累积缴费达到相应数额,被保人或投保人中一人可获得入住资格。同时,保险产品提供的生存/养老保险金可用于支付在养老社区的生活费用。
比如,平安人寿的“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消费者需通过购买与养老社区挂钩的特定分红险产品,以及在单张保单下单一险种的应交保费达到200万元,便可获得入住资格。
除了对接产品,还有一种会员制模式。即入住时先交一笔押金,后续根据个人需求的不同,定时缴纳相应的服务费用。以泰康之家燕园为例,消费者在入住泰康养老社区时,需一次性支付入门费(20万元)并必须购买乐泰财富卡(65万元至200万元不等)。每月缴纳月费,包含房屋使用费、居家服务费用等。
还有中国太平的“梧桐人家”,不仅需累计保费达到一定金额,同时根据入住房型不同面积,支付不等的入住资格费,入住后按月支付服务管理费。





- 今日十大热股:中美贸易传来利好,PCB人气爆棚中京电子翻倍,4000亿巨头罕见涨停,8天6板妖股提示风险
- 亚洲最大卫星制造基地“强磁场”效应初显,带动5000亿元产值
- 是供给侧收缩+AI需求共振,存储芯片大幅涨价,量价齐升或将持续到2026年
- 国际巨头持续提价,POE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巨大
- 公安部等部门出手,加速商用密码领域建设进程
- AI基础设施建设提速,PCB产业链高景气度延续释放
- 覆铜板行业兼具周期性和成长性,AI高景气带来新机遇
- 我国首个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
- 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的解决方案,硅基负极已经开始批量应用
- 脑再生科技暴涨122%,盘中多次熔断!国家药监局: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