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简介
近期,消费者崔某向我局反映,其保单服务人员假借内购保险公司理财产品为名,以高收益为诱饵,向其推销非保险金融产品。2014年,其保单服务人员王某以帮忙购买保险公司内购理财产品且该产品收益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息为名,向其推销包括“理财聚佳禧”等在内的多款理财产品。崔某基于对王某的信任,自2014年开始,先后共出资77.5万元进行购买,业务员王某向崔某提供欠条作为购买凭证。2018年初产品到期后,崔某多次向王某催要本金及利息未果,方得知王某推荐的产品并非保险公司的正规产品,其上述投资均面临无法收回的结果。
二、案例分析
本案反映出保险公司的个别从业人员为牟取私利,诱导甚至欺骗保险消费者购买非保险金融产品导致消费者蒙受巨大损失。该行为通常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以保险公司既有客户为目标。当前的案件反映出,个别不法保险从业人员正是利用了老客户对其的信任,以“退旧保新”,内购高收益理财产品为名向其进行推销。
二是以保险公司为其非法销售行为进行背书。经查,相关案件涉及的保险从业人员在向客户推销非保险金融产品时,均会做出其推销的产品由保险公司开发及运营等不实意思表示,误导消费者。实际上,其推销的第三方理财产品等非保险金融产品不仅可能并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还有可能是不法人员凭空杜撰的“三无产品”。
三是以高收益为推销噱头。此类案件中,销售人员往往承诺“保本高收益”或远高于同期银行理财或存款利率等诱导消费者购买该产品。
三、风险提示
为避免自身财产损失,北京银保监局提示您:
一是认真核实营销员资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中国银保监会相关监管规定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销售非经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审批的非保险金融产品。同时,销售人员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前必须符合相应的资质要求,若有保险销售人员向您推荐非保险金融产品,请提高警惕,查验相关资质。
二是认真阅读合同条款,确认产品属性。消费者在签署保险合同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合同内容,确认保险产品的细则条款和重要信息(如保险责任、缴费方式、承保公司等),以防以假乱真。投保后,您可以通过拨打保险公司统一客服电话、登录官方网站或前往保险公司柜面的等方式查验保单真伪。如确认销售人员销售的是第三方理财产品,应慎重确认产品属性、运营机构等信息。
三是理性消费,不受“保本高收益”迷惑。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应当了解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成正比,不要盲目相信推销人员“保本高收益”的承诺,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通过正规销售渠道购买金融产品。



- 今日十大热股:中美贸易传来利好,PCB人气爆棚中京电子翻倍,4000亿巨头罕见涨停,8天6板妖股提示风险
- 亚洲最大卫星制造基地“强磁场”效应初显,带动5000亿元产值
- 是供给侧收缩+AI需求共振,存储芯片大幅涨价,量价齐升或将持续到2026年
- 国际巨头持续提价,POE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巨大
- 公安部等部门出手,加速商用密码领域建设进程
- AI基础设施建设提速,PCB产业链高景气度延续释放
- 覆铜板行业兼具周期性和成长性,AI高景气带来新机遇
- 我国首个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
- 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的解决方案,硅基负极已经开始批量应用
- 脑再生科技暴涨122%,盘中多次熔断!国家药监局: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