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寿险公司难“断奶”超半数原保费收入下滑
中国银保监会最新出炉的保险业成绩单显示,2018年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3.8万亿元,同比正增长3.92%。其中,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2.6万亿元,实现了0.85%的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9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超过半数公司依旧没能摆脱负增长的形势。由于银保渠道收入占比过重,如何加速调整业务结构,已成为“银行系”寿险公司的当务之急。
几家欢喜几家愁
《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发现,9家“银行系”寿险公司在2018年的成绩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其中有4家公司原保费收入实现同比正增长,5家公司同比下滑。
具体看来,中邮人寿2018年原保费收入576.58亿元,同比增长40%,在91家寿险公司中排名第11,相比2017年排名上升了3个名次。
招商信诺人寿原保费收入150.62亿元,同比增长17.5%;光大永明人寿2018年原保费收入103.44亿元,同比增长46.1%;中荷人寿2018年原保费收入46.94亿元,同比增长16.7%。
相反,工银安盛人寿、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交银康联人寿和中银三星人寿5家公司却均出现了下滑形势。
其中,工银安盛人寿2018年原保费收入336.81亿元,同比下滑15.1%;建信人寿原保费收入249.07亿元,同比下滑15.7%;农银人寿原保费收入176.38亿元,同比下滑26%;交银康联人寿原保费收入80.18亿元,同比下降38.9%;中银三星人寿原保费收入28.66亿元,同比下滑26%。
成也代销,败也代销?
不得不承认,曾经险企十分倚重的银保渠道已风光不再,背靠银行这颗大树的“银行系”寿险公司则表现得愈发明显。
全年保险业数据显示,除中银三星人寿、中荷人寿2家公司的规模保费低于百亿元外,其他7家银行系保险公司的规模保费收入都突破了百亿元。
只是,股东银行代销保险保费收入占“银行系”寿险公司规模保费的比重普遍都在50%以上,中邮人寿、交银康联人寿的占比甚至超过90%以上。
中邮人寿与第一大股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下称“邮储银行”)签署的《保险兼业代理协议附属协议(产品协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中邮人寿与邮储银行已发生关联交易金额累计574.7亿元,占2018年规模保费576.63亿元的99.67%。
另外,交银康联人寿发布的关联交易公告也显示,截至2018年四季度末,交银康联人寿通过交通银行代理销售保险费共计113.53亿元,占2018年规模保费115.44亿元的98.3%。
招商信诺人寿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末,公司保险业务和保险代理业务关联交易累计金额约为118亿元,占2018年规模保费151.5亿元的77.89%。
此前,有多名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银行系”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本身就拥有比一般保险公司“先天”的优势。在取得保险牌照之前,银行就设有保险代理通道,代销不同保险公司的产品。出于利益考虑,有实力的银行会通过参股保险公司,把自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放到自己的银保渠道进行销售,客户在选择银保渠道保险产品时,出于对银行的信任,自然也会更多地倾向于“银行系”。
上述业内人士称,银保渠道一般更青睐销售流程比较简单省时的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但随着银保监会从严规范中短存续期保险业务,作为短期理财型保险产品的销售主场,银保渠道有所收缩,主要通过股东银行代销保险的“银行系”险企也因此受到波及。
在他们看来,“银行系”寿险公司的当务之急是及时调整业务结构,拓展销售渠道,始终坚持“保险姓保”的定位,以缓解经营上面临的不确定性。


- 银行股迎来“黄金买点”?摩根大通预计下半年潜在涨幅高达15%,股息率4.3%成“香饽饽”
- 华润电力光伏组件开标均价提升,产业链涨价传导顺利景气度望修复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加快,发射间隔从早期1-2个月显著缩短至近期的3-5天
- 光伏胶膜部分企业上调报价,成本增加叠加供需改善涨价空间望打开
- 广东研究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折叠屏手机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 创历史季度新高!二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0%
- 重磅!上海加速推进AI+机器人应用,全国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开幕,机器人板块持续爆发!
- 重磅利好!个人养老金新增三大领取条件,开启多元化养老新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喜人!
- 重磅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创新高,广东打造太空旅游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