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大联席CEO 看平安历史上的四波重大人事调整

  回顾2018,人事大戏贯穿全年,多家保险巨头发生较大人事变动。

  岁末年终,平安连续的重大人事调整再度将之烘上舆论潮头。尤是一曲联席CEO,更是热闹了金融江湖,接班人概念不胫而走。

  相对吸睛性的人事八卦,《今日保》更为关注这家金融巨擘的战略演进。梳理平安三十年,共计有四次重大人事调整,每一次人事调整的背后都催发了其长足的跃进。

  透过战略纵横,观察人事变化,更具其中真味。

  壹

  第一次重大人事调整:1995年马明哲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

  1995年,平安发生第一次重大人事变动——时任总经理的马明哲兼任董事长。

  平安生于1988年的深圳蛇口,由招商局集团下属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和工商银行(601398)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出资4200万设立,两者股权分别为49%和51%。

  成立之初,平安仅是一家地方性险企,由时任工商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刘鉴庭担任董事长,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代表马明哲任总经理。

  此后经过引国资、引外资、设立合股基金,设立多家分支机构等举措,平安升级为全国性保险公司,名称中纳入“中国”两字。

  走过草创八年,平安无论是治理结构还是业绩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

  业绩方面:保费、利润等硬指标快速增长,从当初的500万元保费,突破至百亿元;利润也由200余万增长至5亿多元。

  治理结构方面:从成立时的两家增长至53家,更是在1992年设立员工持股基金,极大改变了国资属性的股权结构。中国保险市场标志性的职业经理人形象日渐确立。

  1995年前后,也是平安最为苦楚的一段岁月。

  先是分业经营政策压力下,战略的困惑。由于政策的不明朗,平安“以产险为基础,以寿险为突破口,以证券、投资为两翼,以海外业务为补充”的多元化经营策略无门,产寿险分开经营迟迟得不到批复,一度牵连业绩下滑。

  后是业绩方面,步入初创企业高速发展后的矛盾爆发期,期间的典型是管理滞后的危机。

  随后的1996年,平安迎来对之影响深远的关键年份—— “麦肯锡改革年”。

  抛开对保险业务流程、投资体系、人力资源等咨询公司的传统改造项目,“麦肯锡改革”对平安影响最深的是确立了综合金融的战略,并促之走上“外资、外脑、外体”的国际化道路。

  随后几年平安引入数十位“外脑”担任首席财务官、总精算师、首席人力资源官、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平安证券总裁、平安信托总裁等要职,甚至将张子欣领衔的麦肯锡咨询团队引入平安,“国际化”也是平安IPO时的主要卖点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配合麦肯锡改革成立的集战略研究中心、管理改革中心、推广执行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平安发展改革中心,也成为平安锻造本土干部的摇篮。

  现任平安集团执行董事、总经理任汇川,与新晋联席CEO之一的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平安银行(000001)董事长谢永林皆出身于此。

  贰

  第二次重大人事调整:2003年设立首席执行官问责制,张子欣升任集团总经理

  2003年,原麦肯锡平安咨询项目的首席顾问张子欣成为平安集团总经理。多位原麦肯锡咨询项目团队成员加盟后,平安综合金融进入快车道。

  同年,平安设立首席执行官一职,原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不再担任总经理,转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还是这一年,平安拿下梦寐以求的银行牌照,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共同收购福建亚洲银行73%的股权后,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

  作为平安的幸运年,2003年平安终于得到珍贵的保险集团牌照,正式更名为“中国平安(601318)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控模式得以实现。

  抛开既定的综合金融大战略,麦肯锡咨询团队对平安的贡献还表现在两点。

  最大贡献当属帮助平安完成香港、上海两地上市。2004年及2007年H股、A股的成功IPO,超500亿元的募资为平安金融全牌照扩张之路奠定资金基础。

  2004年,平安健康险公司获准筹备;同年,平安养老险公司开业。

  2006年,平安举资49亿元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89.24%的股份,后并入平安银行。

  2007年,平安以18.1亿欧元成为富通集团最大单一股东。遗憾的是,本寄希望可以引进、学习富通综合金融领先经验和技术的平安,在“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风暴及始料未及”中,计提减损过百亿元。

  2011年,平安以平安银行90.75%股权及26.9亿元现金收购深发展获批,随之更名为平安银行;同年,平安大华基金成立,即后来的平安基金。

  另一个贡献是帮助平安打通综合金融的任督二脉——建立大后援中心。

  2004年,平安张江后援中心的奠基,标志着平安大后援集中项目的全面启动。这被认为是平安走向世界、与国际一流企业接轨的重要战略基地。

  这一项目负责人顾敏,也是原麦肯锡咨询团队成员。顾敏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2000年就职平安,历任平安电子商务高级副总裁、客户资源中心总经理、E服务行销中心总经理及寿险运营中心总经理、集团发展改革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期间,顾敏的主要工作均与金控后台相关,是平安后援中心的操盘手。顾敏因出色的搭建了平安集团后援中心和建立领先行业的电话销售体系而获马明哲的赏识,晋升步伐也比较快,班子成员排名中一度仅次于“平安三驾马车” 马明哲、孙建一、任汇川。

  2013年底顾敏以“个人原因”离开平安,成为腾讯旗下微众银行董事长。

  如果说早年的麦肯锡咨询团队帮助平安确立了综合金融的道路,那么加盟后的他们则解决了综合金融扩张及协同管理的内家功夫问题。

  这是一道自问自答之题。

  叁

  第三次重大人事调整:2011年任汇川继任总经理,梁家驹、张子欣先后隐退

  2010年,平安迎来历史上第三次重大人事变动,主管保险业务的副总经理梁家驹和总经理张子欣离开平安。

  2010上半年,被马明哲认为“真的很伟大”的平安“总教头” 梁家驹退休。

  作为平安一度依赖的“海外军团”代表性人物之一,梁家驹拥有约40年的保险从业经验,先后在友邦保险、保诚人寿等知名寿险公司任要职。2004年,梁家驹加盟平安,担任平安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并于2006年开始担任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全面负责平安保险板块。

  平安之7年,梁家驹推动了平安保险业务系列战略变革,以个险经营坐稳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之位,夯实平安零售金融根基。这一点从之“国内金融上市公司最贵高管”的薪酬中可看出一二。

  2010年底,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离职。作为原麦肯锡项目团队的灵魂,张子欣毕业于剑桥大学,曾为麦肯锡全球合伙人,主要为亚洲各国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服务。2000年加入平安,历任董事长高级顾问、首席信息执行官、副总经理和首席财务官,2003年起任总经理至2010年,也是马明哲后平安第一任总经理。

  梁家驹、张子欣隐退后,平安发展改革中心多年培养的本土高管崛起。任汇川成为当时的脱颖而出者。

  任汇川接替梁家驹成为平安主管保险板块的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半年后,又升至集团总经理。短时间内跳跃式的高级别晋升,令任成为平安本土高管中的“明星式”人物。

  观之履历,任乃平安多年培养之干部。1992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平安工作,几乎经过了内部所有层级的历练,出任发改中心主任助理后进入职业生涯快车道。从产险副总经理,集团财务总监,集团副总经理、产险董事长兼CEO,到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最后升至集团总经理,进入董事会成为执行董事。

  期间最为行业熟知的业绩是担任平安产险董事长期间,任建设了定价、销售和后援三个平台,2009年平安产险打败多年的竞争对手太保财险,一跃成为行业老二。

  还是2011年,平安得到全国性商业银行牌照——收购深发展获批,综合金融大成。任汇川也从保险领域辗转“保险、银行、投资”三大领域的投资领域。

  原本在传统金融领域渐无对手的平安,又将迎来另一道时代命题。如何以传统金融置身科技时代。

  伴随张子欣、顾敏的离开,原麦肯锡咨询团队的平安时代结束,又一名麦肯锡人将进入。

  肆

  第四次重大人事调整:李源祥、谢永林、陈心颖分列联席CEO

  2018年底,平安迎来成立三十年来第四次重大人事调整,增设三个联席CEO,分别是:

  平安集团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

  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信息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陈心颖;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

  平安历次重大人事变化的背后,皆是业务线条的重大调整。从早年的多元化经营到综合金融之路,再到科技时代,这一次平安对于时代又有着怎样的焦虑与思考?

  答案在2013年。

  

  联席CEO之陈心颖:未来十年平安科技投入将达1000亿

  “现代科技企业才是中国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 语出马明哲2013年的元旦致辞,引发行业热论。平安的对标对象从传统金融机构转向亚马逊和谷歌等科技企业,主攻方向调整为科技板块。此后数年,“互联网”与“科技”成为马明哲新年致辞的核心关键词。

  同年,又一位麦肯锡出身的人成为平安科技板块的核心人物。

  陈心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电气工程学及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13年加入平安,担任公司首席信息执行官、首席运营官。2016年1月起担任平安常务副总经理,2017年10月起出任平安副首席执行官。

  陈心颖外,计葵生、王洁凤、王涛、吴世雄等外籍人士的加盟,被称为平安科技时代“五虎将”。

  这是平安2000年麦肯锡咨询项目团队加盟后的又一波“外脑” 引入高潮,预示平安又一次战略大调整——以科技护航综合金融帝国。

  为此,平安设定了“两条腿” 走路战略:

  一方面,确保现有业务持续加速、稳健发展,加大现有的增长引擎;

  另一方面,打破原有的模式和思维,利用现代新科技的发展机遇,从产品、渠道、营销、服务等各方面大胆、彻底革新。

  事实上,“科技+”似乎成了平安日后唯一的主题,先后创立了十余家新科技公司、二十个科技研发实验室与六大科技创新研究院,在诸多科技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围绕人们生活“医食住行、生老病养”需求,创建了五大生态圈。

  反观互联网巨头们继改造“衣、食、住、行、玩”空前成功后,纷纷进入金融领域。典型事件,余额宝的诞生,规模迅速发酵,中国最大货币基金易主。随后几年,互联网巨头旗下“金服”盛行,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保险诸多模式现身,意在打破传统金融的固化模式。

  回顾平安成长之路可总结其三大核心竞争力:金融全牌照、百万代理人及“一账通式”的金控后台,如今恐怕还要加上“科技”了。

  “预计未来十年的投入将达1000亿元,用以巩固平安在金融服务行业的领导地位。”

  2018年底,陈心颖透露,平安继续加大对科技板块的投入。

  

  联席CEO之李源祥:平安保险与“超人计划”

  李源祥,分管平安保险板块的班子成员,也是平安人寿大个险的缔造者之一,曾是梁家驹的得力干将。

  2004年,梁家驹加盟平安人寿出任董事长兼CEO,同年信诚人寿总经理李源祥加盟平安人寿,任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一年后,李成为平安人寿总经理,2007年升任董事长兼CEO。2011年,李源祥再度晋升为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2013年,李进入平安集团董事会,任执行董事。

  或许是平安科技概念太过炫目,一定程度遮蔽了传统保险板块的强势。观平安三大业务群,保险依旧是底蕴最深者。这一点从盈利能力方面,已经证实。

  2014年,平安登顶国内保险一哥之位,无论总资产、净利润还是保费规模均是行业第一。同期保费增速也领先一众大型保险公司。

  期间的经典战役还是“寿险一哥”的争夺,这也是李源祥的一个执念。

  早在2008年,时任平安寿险董事长兼CEO的李源祥即提出“5年超人寿”计划,并分解为个险新单保费、个险规模保费、总保费分别超越的三部曲。

  介于主要竞争对手上千亿元的银保渠道保费和规模庞大的个险队伍,平安人寿第一个目标在2010年首次实现后,第二个目标直至2015年方才实现,期间胶着不断。

  2015年,趁寿险营销员资格考试取消契机,平安人寿迎来百万人力时代。相对一哥之争的热闹,百万销售军团对平安更具意义。

  2016年平安个险人力达到110万,同比增加近三成,2018年上半年达到140万,与主要竞争对手人力相差无几。销售人力的猛增令之2018年开门红战役中一举登顶寿险之巅。对比2011年的49万,七年来平安人寿个险人力增幅近3倍。

  无论是综合金融时代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还是科技时代的“金融+生态”,平安的战略托手始终是这只以销售能力著称的个险军团。

  无论多么炫丽的科技+概念,只要涉及个人零售,地推的威力不言而喻。这一点,滴滴、美团、饿了么等科技新贵的成功已经证实。

  另一重要保险子公司——平安产险也在过去七年中实现了超越市场的成长。2017年后,年保费规模登上2000亿元平台。

  联席CEO之谢永林:作为唯一本土干部与两次“重任在肩”

  谢永林,三位联席CEO中唯一的平安本土干部,与集团总经理任汇川一样出身发展改革中心,保险出身,历经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证券、平安银行等多板块历练。

  不同于大多数平安本土干部,业绩多出自保险板块,谢永林的脱颖而出源自两次非保险领域的履历。

  2013年,平安证券相继发生万福生科(300268)、海联讯(300277)等负面事件,舆情不断放大。这一年,谢永林空降平安证券任董事长,重新确立了“有券商牌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商”的战略定位,力争快速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走出处罚阴影。

  此后三年,平安证券利润及营收大幅提升。净利润方面,2015年达到24.8亿元,创历史新高。马明哲内部讲话中称,平安证券打了一场翻身仗

  2016年完成阶段性使命的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辞职,同期孙建一亦辞去平安银行董事长职务。谢永林再度空降,出任平安银行董事长。

  作为综合金融最重要的也是耗时最久的一张牌照——平安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寄予不言而喻。

  2012年平安银行整合完成后,马明哲即挖来民生银行(600016)创业元老——副行长邵平掌舵平安银行,并定下 “三步走”战略。

  即3——5年内以对公业务为主,零售业务打好基础;5——8年内,对公和零售并重;8年以后,零售业务成为利润主要来源。

  连续的风险事件及零售转型不畅后,2016年以邵平为核心的民生银行系高管先后出走,平安本土系干部空降。

  谢永林掌舵平安银行的两年,马明哲曾在2018年平安集团年中业绩发布会上总结了三个成绩:

  第一是业务结构的调整,从对公业务超过三分之二,到零售业务超过三分之二,很不容易。

  第二是业务质量和品质提升,整个资产质量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第三是战略更加清晰,利用科技赋能提升银行经营能力。

  并给出了“银行两年多的转型做得非常好”的评价。

  简单回顾平安三十年后,或许才能更好的理解“保险+银行+投资”的平安业务版图,何以演变为今日的“个人+公司+科技”三大板块,及背后的人事调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

关键词阅读:平安银行 CEO 人事调整 平安人寿 平安证券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