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不断 “京东互保”上线时间未定
近期,互联网相互保险在我国迅速走红。
与当下的火爆场面相比,去年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下称“信美相互”)、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下称“众惠相互”)以及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还处在保费收入少、成立首年亏损的状态。更没有人预料到,时至2018年底,在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推波助澜下,相互保险可以在瞬间刷出一种销售新高度。
相互保突然火爆
先是支付宝与信美相互推出的相互保用户在短短一个月内就达2000万人,紧接着,京东金融联合众惠相互联合推出的“京东互保”于11月13日短暂灰度上线测试期间也受到很多客户青睐。关于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京东互保可能在月底再次上线的消息,众惠相互相关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新启动还未有确切时间表。
不管下架的原因是什么,但毋庸置疑的是相互保险真的火了。为什么火热程度如此高?有人认为,可能是该产品会代替重疾险。以蚂蚁保险联合信美相互推出相互保为例,只要芝麻分650及以上的蚂蚁会员(60岁以内)0元加入,每月支付一定金额,就可享受覆盖100种大病的10万元或30万元保障金。而京东互保优势再升级,几乎没有入门门槛,除了可以保障100种重疾,还增加了30种轻症保障。
从保额看,京东互保比蚂蚁相互保分段更细致,保额根据不同年龄段分5万元、10万元、20万元、30万元四档,进一步覆盖出生30天至70周岁人群的保险保障需求。且参与者年龄也扩至70周岁,而相互保限定在60岁以下,分两个档。
几大争议问题待解
产品优势如此明显,时至年底,看似信美相互和众惠相互2018年终于可以改善其亏损局面。不过数据显示,信美相互保险社前三季度亏损高达8448万元,且2017年全年亏损1.69亿元。众惠相互前三季度净亏损累计7083.37万元,去年全年累计亏损6058.5万元。
虽然前景较好,但有业内人士提出了几点质疑。首先,蚂蚁相互保和京东互保可能不是真正的相互保险。
所谓相互保险组织,是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由全体会员持有并以互助合作方式为会员提供保险服务的组织。而近期热门的相互保操作手法更像团险。其投保人是流量平台,而不是个人,且用户对承保的相互保险公司没有任何影响力。
其次,收取的10%的管理费能否覆盖经营成本,且互联网公司和相互保险社公司如何分成?这中间的手续费是否合理?再者,相互保险是否受《保险法》及监管商业保险公司的规定约束?以上诸多争议焦点成了相互保险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两款相互保险产品仍处于“试错阶段”,但根据中金公司(港股03908)201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相互保险市场前景广阔,预计10年后(2025年)相互保险市场份额有望达到10%,市场空间达到7600亿元左右。而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ICMIF)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9.2亿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办公室副主任朱俊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相互保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盈亏状况还需进一步的观察。因为相互保产品形式的特点,购买便捷,操作简单,将更易于被年轻群体接受。另外,年轻群体生活压力较大,其产品保费相对较低,且大都镶嵌在年轻人比较集中的消费场景中,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因此,相互保的未来市场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事实上,除了互联网巨头看中相互保险的潜力外,据悉,自2016年初《相互保险组织试行办法》出台后,很多社会资本均看好这一新兴领域,申请机构超过30余家,且一些海外相互保险社也开始在国内进行布局。




- 银行股迎来“黄金买点”?摩根大通预计下半年潜在涨幅高达15%,股息率4.3%成“香饽饽”
- 华润电力光伏组件开标均价提升,产业链涨价传导顺利景气度望修复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加快,发射间隔从早期1-2个月显著缩短至近期的3-5天
- 光伏胶膜部分企业上调报价,成本增加叠加供需改善涨价空间望打开
- 广东研究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折叠屏手机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 创历史季度新高!二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0%
- 重磅!上海加速推进AI+机器人应用,全国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开幕,机器人板块持续爆发!
- 重磅利好!个人养老金新增三大领取条件,开启多元化养老新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喜人!
- 重磅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创新高,广东打造太空旅游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