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点出保险八大压力

  央行每年度出品之金融稳定报告,乃金融大市场颇受关注之报告,意义不言而喻,有定调之意。

  今年随着内外部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度调整,且日趋复杂。金融稳定更受关注。

  近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涉及保险板块三部分:分别是对保险市场的稳定性评估和股权监管、金控集团两大专题。

  跻身世界第二保费大国的中国,保险深度、密度、利润、投资皆有不错表现的背后,依旧面临八方面压力。

  压力一:资金运用存在信用、过度依赖股票房地产等风险

  从资金运用的结构来看,有以下三种风险。

  1、在债券和基础设施项目等配置较多,在经济转型、去杠杆和打破刚性兑付的背景下,保险资金运用面临的信用风险加大;

  2、个别公司开展多层嵌套、通道等业务,底层资产不清,具体投向模糊;

  3、个别公司过度依赖股票、房地产等高风险资产。

  压力二:财险承保利润收窄

  受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财险综合成本率上升至99.74%,较上年增加0.22个百分点,承保盈利空间收窄至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

  个别公司对信用风险的特征和规律不了解,违规经营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且内部管控不到位,遭受较大损失。

  压力三:寿险规模保费现近五年首次下滑

  人身险规模保费出现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下滑,从2016年的3.45亿元减至3.24万亿元,负增长6.06%。

  究其原因,“134号”文的下发,斩断了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的激进之路,一场回归保障的政策运动不断深入。以万能险为主的投资型业务大幅收缩,同比下滑50.32%。以普通险和分红险为主的原保费虽有所增长,但增速依旧不及上年,且较上年缩减近17个百分点。

  压力四:少数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突出

  流动性风险集中于以销售中短期存续期产品或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为主的保险公司。

  随着保险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和市场关联性上升,风险外溢性增强,一旦风险爆发,金融风险扩散将加速和放大。

  压力五:四大情形暴露部分险企资本与股权治理漏洞

  情形一:关联人代持,股东超比例持股。成为事实上的“一股独大”。

  情形二:进行利益输送。股权结构复杂且不透明,实际控制人凌驾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上,保险公司异化为融资平台,违规投资,开展不正当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

  情形三:使用非自有资金出资、虚假注资。

  部分股东利用银行理财等债务性资金注资,形成“明股实债”,无法发挥资本的真实作用。

  个别股东通过复杂的金融产品和资产管理计划等,挪用占用保险资金,自我注资、循环使用、虚增资本。

  情形四:开展高风险业务。激进经营,销售大量中短存续期产品,保险产品异化为短期理财产品,再将保险资金高比例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和房地产,短钱长配。

  压力六:造血功能不足,部分公司偿付能力存较大压力

  2家公司(中法人寿、新光海航人寿)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主要依靠股东注资、财务再保险、房地产增值等方式维持偿付能力。

  压力七:“马太效应”强化,中小险企转型遇困

  2013-2017年寿险老六家规模保费及市场份额

  2013-2017年财险老三家保费及市场份额

  2017年,财险、寿险行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上升,“马太效应”强化。中小公险企竞争力不足,普遍承保亏损,部分中小型寿险公司现金流下降,产品转型压力较大。

  压力八:金控集团存在野蛮生长风险

  金控集团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机构在开展本行业主营业务的同时,投资或设立其他行业金融机构,形成综合化金融集团,母公司成为控股公司,其他金融机构作为子公司。如平安集团、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均已投资银行、基金、信托公司。

  另一类是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金融机构,事实上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诸如海航系、明天系、恒大集团等。

  金融集团入局保险行业往往存在如下问题:

  问题一:盲目介入保险业。部分非金融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跨过保险专业壁垒,股东、实际控制人缺乏金融管理知识、风控管理能力及合规经营理念;

  问题二:集团操作,逃避监管。通过集团式运作,使得公司业务架构复杂难懂,利用政策差异进行监管套利,可能会存在违规操作;

  问题三:急剧扩张。金融集团借助关联交易、虚假出资、隐藏架构以及上述两种手段实现迅速扩张,甚至借助上市、创投实现更为快速的扩张。其中部分公司掩盖违规行为,向境外进行资产转移。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