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市险企三季报:续期业务大增 权益类投资承压
近日,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披露了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寿险续期业务都有大幅上涨,着重发展保障型产品;产险非车业务有所增长。而今年资本市场的持续下行则对险企的投资收益影响较大。
续保拉动效应显现
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4.1%、14.2 %、11.3%。
首先具体看寿险业务。三家险企中身为“寿险一哥”的中国人寿保险业务增速最缓慢。公司报告称,公司前三季度的保费收入为4685.34亿元,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其中,续期保费收入达到3162.85亿元,同比增长28.7%,占总保费的67.5%。
太保寿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69.96亿元。其中个险渠道实现业务收入 1599.12 亿元,同比增长 17.2%,其中新保业务 395.91 亿元,同比下降 15.4%,续期业务实现1203.21亿元,同比上涨34.3%。
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达到1000.08亿元,首次迈入千亿级。其中,续期保费 782.64 亿元,同比增长 29.4%;长期险首年保费 172.41 亿元,同比下降 34.2%;短期险保费 45.03 亿元,同比提升 43.0%。 另外,公司的个险渠道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80.36%。
综合来看,续期保费对三家险企的寿险保费拉动效应明显,同时个险依然是最重要的渠道。
有业内人士认为,第三季度保费增长较快,可能是回暖的一大迹象。
业务结构方面,中国人寿通过报告称,产品正向多元化发展,长期保险首年保费中前五大险种保费收入占比同比下降 17.4%,长期保障型业务增长较快。新华保险则在新闻稿中表示,保费大幅增长的短期险是以附加险等保障型业务为主。同时,其表示今年将持续加大对健康险的推动力度。
再看产险业务。
太保产险实现保险业务收入 889.83 亿元,同比增长 13.5%。其中车险业务收入 640.41 亿元,同比增长 8.0%;非车险业务收入 249.42 亿元,同比增长 30.8%。与市场趋势相同,太保正在向非车业务发力。
投资收益承压
投资收益方面,中国人寿前三季度总投资收益率为3.32%,同比下降1.8%。对此公司通过报告称,已持续把握利率相对高位窗口,加大对长久期固定收益资产的投资力度,所以固定收益类配置良好。不过,受境内股票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权益投资收益承压。
中国太保的前三季度总投资收益率4.7%。同时,公司也加大了固收类配置,降低权益类配置。
新华保险的前三季度总投资收益率4.8%。其中,公司抓住协议存款利率高于央行贷款利率的阶段性机会,适时增加存款配置,定期存款较上年末增加39.2%至581.9亿元。
投资收益上,三家险企投资收益分别为838.7亿元、122.88亿元、253.19亿元,同比下滑15.54%、26.82%、5.4%。其中新华保险变化最小,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也最高。
报告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为198.69亿元、127.15亿元、77亿元,同比增长了-25.9%、16.4%、52.8%。
不过,近日险资投资利好较多,10月26日银保监会还发布了《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了险资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后续险企的投资收益或将有所改善。
对此,国君非银团队点评称,我国险企的投资收益和稳定性易受二级市场影响,后续上市险企的股权投资比例预计将提升,有利于增加保险公司的利润稳定性。




- 银行股迎来“黄金买点”?摩根大通预计下半年潜在涨幅高达15%,股息率4.3%成“香饽饽”
- 华润电力光伏组件开标均价提升,产业链涨价传导顺利景气度望修复
- 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加快,发射间隔从早期1-2个月显著缩短至近期的3-5天
- 光伏胶膜部分企业上调报价,成本增加叠加供需改善涨价空间望打开
- 广东研究通过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助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
- 折叠屏手机正逐步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群体渗透
- 创历史季度新高!二季度全球DRAM市场规模环比增长20%
- 重磅!上海加速推进AI+机器人应用,全国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开幕,机器人板块持续爆发!
- 重磅利好!个人养老金新增三大领取条件,开启多元化养老新时代,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喜人!
- 重磅突破!我国卫星互联网组网速度创新高,广东打造太空旅游等多领域应用场景,商业航天迎来黄金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