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险一哥中国人保获A股IPO批文 多举措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界保险频道9月29日讯 昨晚(9月28日),证监会核发中国人保IPO批文,公告显示,中国人保正式获得证监会书面通知,核准A股发行,所发行股数不超过23亿股,有效期为批准之日起12个月内。

  这意味着,中国人保正式回归A股,即将成为第五家“A+H”上市的保险公司。但是,与此前的招股说明书拟发行45.99亿股相比,最终发行股数可谓缩水一半。

  “财险一哥”要在A股上市

  中国人保成立于1949年10月,是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424亿元,目前,财政部持有中国人保总股本的70.47%,社保基金会持有10.2%。旗下坐拥财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再保险、保险中介、资产管理、公募基金、投资控股、金融科技等子公司。

  据中国人保披露的2018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人保财险实现总保费收入2050.41亿元,同比增长14.1%,市场份额为34.0%,较2017年上升0.9个百分点,增量保费254.64亿元,继续保持市场第一;实现承保利润70.09亿元,同比增长7.6%,综合成本率95.9%。

  非车险方面,上半年,人保财险实现非车险总保费收入826.08亿元,同比增长33.6%。非车险业务占比40.3%,同比上升5.9个百分点。分险种看,意外健康险、责任险、货运险、农险和其他险等业务均实现大幅增长,企财险实现快速增长。

  另外,投资收益快速增长,上半年实现投资收益109.29亿元,同比增长9.6%;上半年实现税前利润168.56亿元,同比增长10.6%;资本实力进一步增强,6月末,公司总资产为5635.85亿元,较年初增长7.4%。

  在投行人眼中,中国人保的差异化优势并不只是“集团化”,而是“目前A股保险板块中唯一一家以财险业务为主”的标的。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人保回归A股之路,真的是“一波三折”:

  2003年11月6日,中国人保旗下财险公司率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2006年1月,中国人保提出力争整体上市;

  2007年1月,中国人保A股上市没有时间表;

  2008年1月,人保IPO择定整体上市;

  2008年1月29日,中国人保集团工作会议之后,2008年A股IPO上市计划明朗;

  2009年2月,整体改制步入收官,争取年内上市;

  2010年3月,A股上市尚无具体方案,吴焰表示,在A股上市在目前也只是作为战略目标;

  2011年1月,时任人保集团监事会主席周树瑞表示,引进战投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目前只差一锤定音,整体上市将在十二五期间内完成。

  2011年7月,人保集团拟年底A+H上市,近日展开非交易性全球路演,计划将在年底实现A+H股上市;

  2012年5月,人保集团启动A+H上市,吴焰表示,尚未最终敲定,具体上市时机还要看时机窗口;

  2012年6月,H股IPO再度押后,A股年内恐难成行;

  2012年11月,人保26日启动H股招股,宣布计划于12月7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

  2012年12月7日,中国人保整体在H股上市,成为第一家整体上市的大型国有保险金融集团;

  2017年5月16日,中国人保公告拟登陆上交所,A股上市事项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

  2017年7月31日,A股上市事项经股东大会通过;

  2017年9月26日,收到证监会上市申请受理通知书;

  2017年9月29日,在证监会网站预先披露A股招股书;

  2017年12月13日,收到证监会受理反馈意见;

  2018年1月13日,向证监会报送反馈意见回复材料;

  2018年4月9日,更新预先披露;

  2018年6月5日,通过发审会;

  2018年9月28日,证监会核发中国人保IPO批文。

  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人保全面发力实现多点突破

  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降彩石在9月28日举办的2018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表示,2017年公司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保费收入突破3500亿元,总资产突破千亿元,承担的风险保障责任达到了387万亿。公司拥有专业的科技体系和人才队伍,服务国计民生、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服务实体经济,深层次的风险管理与保险需求。

图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降彩石

  一、保险利润空间信息技术促进实体经济风险管理的升级

  1、农业风险的查勘,中国人保积极利用空间技术开展农业救灾、农作物和林木进行长势的监测,灾情的查勘,破解农业风险管理的难题。目前人保财险已经形成了无人机、卫星遥感、地面调查一体化的天空地农业保险服务的新模式,完成了国家重大课题,创新按图承包、按图理赔的服务模式,建立了自主遥感核心技术能力,已建立了无人机服务基地56个,无人机操控手队伍173人,配置了移动调查终端90台,开展卫星应用对农业灾害的查勘实现了应急响应,具备了后期图像的拼接、解意等自主处理的能力。近年来,中国人保服务的农田超过了1亿亩,涉及的火灾、旱灾以及森林火灾地震滑坡等,在刚刚过去的山竹台风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登陆点,广东的江门泰山,中国人保利用三维技术等空地一体的创新技术,三分钟完成了就4030亩水稻的锁定。

  2、探索了空间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防灾减灾,为救援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帮助规划救灾资源的投入,调动救灾力量,在天津812事故中实现了快速的估损和久远。

  3、服务重大工程建设,近年来人保财险利用最新的遥感技术,开展了大型工程的评估,通过科技手段检测地面的运用位移等情况,服务的地方包括了机场、高速,相关的高铁、建筑、地铁等等。

  二、保险利用物联网进行相关的风险管理创新

  1、基于城市传感器的内涝的监测服务。尤其是对当前的城市内涝的突出问题,目前已经在南京、佛山、济南、深圳开展了试点,实时监测城市内涝积水的区域、水深等等,为交通出行提供预警信息。此外,中国人保利用历史数据,实时和动力学的模型等多元数据和多种方法,研制了城市内涝的风险图,开发了基于保险公司业务数据的洪水风险数据获取和应用平台。逐步积累形成了基于保险数据的城市内涝风险图。

  2、基于车联网的货物运输保险服务,将车联网应用于车队的风险管理。帮助关于高风险的车辆,提醒司机并建立了包含158个指标的风险分析模型,用于优化车辆的安全管理机制,使得车辆的风险降低了30%。目前服务覆盖的营业货车以及班线客车、出租车等车型,涵盖了宁波、四川等九个地区。

  3、基于液体监测薄膜传感器的服务。为企业安装国内最先进的液体泄露检测薄膜传感器系统,第一时间发现相关的液体泄露,及时通知企业处理,有效地降低事故风险。

  4、基于穿戴式的设备,远程医疗服务。实时监测被保险人的健康情况,为被保险人提供健康预警、预防措施、医疗建议等,实现了健康风险的减量管理。

  三、保险利用大数据帮助实体经济更好地发现、理解风险

  1、揭示风险隐患。利用大数据帮助企业揭示细微的风险隐患,从保险大数据中了解洞察企业具体的高风险的标的以及风险的规律和趋势,出险的原因等等,这种洞察的颗粒度大大地细化,例如我强以前模糊的机器设备细化到具体的设备,如电机等等,目前已经比较广泛地应用于纺织行业。

  2、发现高风险的行业。以北京为例,内涝曾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和保险的损失,中国人保利用保险进行了大量的车辆的理赔数据,结合近年来北京市较大的内涝的事件,找出了城市内涝的高风险点,为防灾防损提供很重要的帮助。

  四、科技赋能实体经济

  当前,科技创新也是解决客户理赔的重要的手段。中国人保加大了理赔的科技创新力度,为广大客户提供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理赔服务。

  1、去年以来,中国人保建立了零单证、不等待的拇指理赔,零烦恼管家式的托福,以及智能化人商云平台两大行业领先的技术工具,建立了直升机救援的体系

  2、耳标,引进了DNA指纹技术和射频识别的电子标签,进行全流程的风险管理。

  3、电梯维保,中国人保引进了PICC的电梯卫士,有效地降低了电梯风险,保障了电梯安全,目前累计为试点的1100多部电梯监督维保服务了1.5万次,故障率同比下降40%以上。

  五、科技保险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

  2015年中国人保服务的科技型企业达到了1136家,承担的风险保障责任超过了2200亿元。

  1、首台套的保险

  降彩石表示,中国人保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部门,协助财政部、工信部、银保监会三部委联合出台了首台套技术装备,积极参与到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成果的服务转化过程中去,目前累计为超过1000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1000亿的技术保障,涉及领域涵盖了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的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新型的农业装备以及先进的医疗设备等一系列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及“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中国制造2025政策中重点支持发展的自主创新装备。

  2、知识产权专利保险

  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降彩石表示,近5年来,中国人保累计为6780家企业的近14000件专利提供了风险保障,167.78亿元,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以通过引入保险机制的专利质押方式获得了融资超过1.6亿元,保障了大量的专利,仅2017年保障的专利的数量超过了2300件。

  3、机器人保险

  在今年护航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发布了行业首个机器人保险产品,包含机器人的产品质量保证保险,机器人的产品责任保险和机器人的财产保险。降彩石表示,未来,中国人保还将细分行业,推出综合性的机器人风险保障。

关键词阅读:中国人保 IPO批文 回A 服务实体经济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已关注
圈子封面
热聊中:
进入投顾圈子进入投顾圈子
关闭 下载金融界app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