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熹二度返回保险业掌舵太平 保险高层流转第一锤落地

  一个老保险人离开;一名新保险人莅临。

  上周五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离开保险行业,赴职社保基金副理事长,分管股权和海外投资。

  本周一,保险行业再度发生高层人事调整——华润集团总经理罗熹空降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接替王滨出任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

  那份坊间流传的涉及5人4个副部级职务的中国保险业高层调整名单,实锤落地。下一个谁,15号还是16号?从王宪章到杨超,太平人似乎有接班国寿的传统。

  从中国信保到中国太平,

  罗熹二度返回保险业

  拥有26年大型商业银行经验,做过农行、工行副行长的罗熹并非第一次结缘保险业。

  2013年底,罗熹曾在工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职务上空降晋升副部级央企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出任总经理、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2016年初,罗熹转战总部位于香港的华润集团,任总经理。

  两年后,罗熹再度回归保险业,成为总部位于香港的中国太平党委书记、董事长。

  观罗熹职业履历:

  农行时代的资产保全部总经理、资产风险监管部总经理、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以及执行董事、副行长、党委委员;

  工行时代的执行董事、副行长、党委委员兼任中国工商银行(莫斯科)股份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股份公司董事长;

  华润副董事长、总经理。

  除短暂的中国信保履历,无论是农行时代的国际业务部、工行时代兼任的莫斯科、加拿大子公司把手,还是华润的总经理,罗熹的工作均和海外市场密切相关。

  这一次的中国太平亦是中国唯一一家总部位于海外的中管金融央企,四大副部级保险企业之一。

  罗熹面对怎样的保险环境:

  内外竞争皆激烈与严监管常态

  不同于两年前非商业的政策型险企,这一次罗熹面对的是竞争更为激烈的商业保险公司。

  也不同于五大行统治下的银行业,保险的江湖民营化程度、或者说市场化程度更高。

  无论是市场份额、总资产、净利润等硬指标,还是品牌、行业地位等软实力,民营险企均不亚于国字号保险公司。甚至出现了其他高管制金融领域未有之现象,登顶行业之巅者非国字号。

  此为竞争激烈之一,源自内部的竞争。

  无论是产寿险均面临老牌保险公司的压制性打击。如财险人保、平安席卷天下,占行业利润9成多;寿险则在政策调整中,陷入个险争夺战,行业大势偏向更具先发优势的国寿、平安、太保等20年以上历史的公司。

  创新、科技、保险,未来与谁共舞?这一点互联网巨头看得更为透彻,纷纷进军保险市场。

  国际上,Google、Apple、亚马逊的进入;国内,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小米等新旧巨头都有着明晰的互联网保险布局。

  此为竞争激烈之二,来自外部的竞争。

  这或许也是趋势最可怕的地方——它来的时候未发觉,发觉之时已被时代碾压。这一点在国内更甚,国内互联网巨头的保险情结也更明显。

  值得关注的还有,没有最严,只有更严的监管环境。

  2017下半年的严监管力度、高处罚力度依旧是今后的监管主基调。

  这半年来,保险人都能感受到:风向已经彻底改变——严厉表态、高频发文、巨额罚单......这些在前几年都不曾出现的情形成为常态。

  此中传达出的信号就是,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处罚力度、强调方向正确,在近期已经成为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今的保险早非昔日的业态,互联网等技术和监管环境的变化,考验着每一个经营者。

  四任董事长留下怎样的太平:

  十八年接力做大,攅出一个世界500强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副部级保险央企之一,中国太平年头甚久,以近90年的历史,自诩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保险公司(招商局仁和人寿预计会有点意见)。

  因历史缘由而子公司、子品牌众多,相对国寿、人保等巨头而言,存在感颇弱,常年游离于中型险企之列。

  历任杨超、冯晓增、林帆、王滨等四任一把手后,2000年复业内陆的太平终实现了比肩巨头的机会,2018年进入世界500强。

  2000年,时任中保控股董事长(太平前身)的杨超借中国加入WTO放行保险牌照机遇,先后拿下产寿险牌照,并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令太平成为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保险公司。且保险集团规模初具,拥有寿险、产险、养老险牌照。

  2005年,做过保监会副主席的冯晓增接班杨超成为中保控股董事长。期间,“中保系”获得迅猛发展,太平财险和太平人寿如期实现打平盈利的战略目标,太平人寿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元。

  另一品牌,民安保险完成股改和在港上市。太平资产管理公司开业,加上养老险、产险、寿险,中保控股基本完成对保险领域的全覆盖。

  2008年,林帆成为中保控股董事长。主政四年,林帆对太平最大的贡献是,发动了名为“淮海战役”的中国太平品牌整合战役,令中保控股旗下的诸多品牌合一形成统一标识。

  中国太平将原来的中国保险、太平等品牌统一到太平旗下,实现集团母子公司名称统一,突出集团整体的品牌形象,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

  2012年,完成标识统一、升格副部级的太平,迎来新一任一把手——大型国有银行出身的王滨。随后的三年再造,王滨大动作频频,先后更换多家子公司一把手及班子成员,提出再造一个“新太平”的目标,力争三年总保费、总资产和净利润翻番。

  三年再造,奠定了太平进入世界500强的底子。

  分享三组数据:

  2008年,太平保费收入为152亿港元,总资产880亿港元,亏损5.6亿港元;

  2012年,太平保费收入601亿港元,总资产2429亿港元,利润14.7亿港元;

  2017年,太平保费收入1787亿港元,总资产6665亿港元,利润61.4亿港元。

  期间,太平收购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并拿下太平再保险、太平科技牌照,基本集全保险牌照。

  从杨超的拓荒,到冯晓增、林帆的开拓,再到王滨的做大,四任一把手接力留下了一个新生的世界500强。

  依托中国内陆保险市场成长起来的太平,做大之后的归属当是做强。这一点,太平过去的三年精品策略,已有所体现。尤其是那一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金融保险集团”透露行进方向。

  世界500强级的使命:

  护航中国保险走出去

  这不仅是太平的使命,也是所有中国本土保险巨头的共同使命。

  伴随中国的崛起,国力的强盛,发声世界与全球化的合作是高层力推之国策。

  遗憾的是,迄今中国依旧缺乏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保险集团。所谓影响力非资产、利润之强,而是保险公司的保险专业承保与全球布局的能力。

  这是真正考验中国保险公司是否成长为世界级险企标尺。期间蕴意无外乎,有没有能力以保险捍卫中国企业海外安全。如“一带一路” 建设,或“命运共同体”。

  保险资金的运用,是否可以更好地捕捉不同市场的投资机会。纵观西方大型成熟保险公司全球化的大类资产配置几乎是标配。

  尤其是美国保险公司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和中国差不多,但为实现风险降低以及收益提升,海外投资越来越受到重视。

  风声鹤唳中险资出海似乎成为敏感词,实则未能理解一个前提即跨国保险集团保费业务也来自全球多地。

  海外承保能力和投资能力皆考验着500强险企的成色,这是所有中国本土巨头险企的机会,也是时代给予的机会。

  作为唯一总部位居海外的中管金融央企,太平无疑有着更多的优势,这亦应符合当初其升格为副部背后的高层期待。

  相对于其他巨头而言,这也是太平“打造最具特色和潜力的精品保险公司”正解之一吧。

关键词阅读:罗熹 掌舵 太平 高层流转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