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保险杀入航延险 动态变额理赔能否打破发展尴尬?

  暴雨时节,准时出行似乎成为一种奢望。

  “既然时间留不住,那就留住少有的财富。”买一份航空延误险,成为大多数“空中飞客”的选择。

  奈何,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航延险走过芳华岁月——激情满满的开始,却落得保险公司“嫌弃”,客户体验差之境地,怎一个拧巴了得。

  “不堪重负”的保险公司各种招式减压频出,提高赔付门槛,打出组合拳捆绑销售,更有甚者直接将产品下架……

  如今,相当部分的财险公司退出竞争行列,单独航延险少之又少。一场喧嚣后的平静正在蔓延,少数活跃的,依旧是那几家有着流量优势的互联网企业。

  1

  小米携国内首款动态变额航延险入局

  近日,小米上线国内首款动态定价的航延险。

  特点有四:

  01

  动态定价,超高赔付,最高800元

  价格固定,统一为20元,但保障额度是动态浮动的,根据天气、地理位置、购买时间、航班历史延误情况等数据综合评判用户延误风险。用户在输入自己的航班信息后,可以看到当时的保障方案。延误最高可获赔800元,取消、备降、返航最高可获赔200元。

  02

  分段赔付,延误越久,赔付越高

  当被保险人搭乘的航班延误达到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累积赔付,延误1-2小时最高赔付80元,2-3小时最高240元,3-4小时最高480元,4小时及以上最高800元。

  03

  自动理赔,不用人工报案,随时提现

  保险为全自动理赔,当被保险人航班状态满足赔付标准时,保险公司会在航班落地后或确定取消、备降、返航的情况下将赔付自动打到其小米钱包账户,随时全额提现到储蓄卡。没有繁琐的报案、提交材料、等待赔付的过程。

  04

  保障全面,延误返航取消备降都能赔

  被保险人将要搭乘的航班飞机因恶劣天气、自然灾害、机械故障等等原因而导致其航班延误、取消、备降、返航时均可获得理赔。业内同类产品一般只针对延误进行赔付,同样常见的取消备降返航还是不在保障范围。

  相对于传统航延险降低赔付率、赔款金额的“减压”举措,小米之动态浮动的保额颇有些新意。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根据天气、地理位置、购买时间、航班历史延误情况等数据设定动态浮动平衡了赔付压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20元的价格最高可获赔800元,取消、备降、返航最高可获赔200元的赔付解决了“理赔的钱还不如买这款产品的价格多,为啥要买?”的行业槽点。

  某互联网公司一款国内航班延误险分三个阶段起赔:延误30-60分钟总计赔付6元;延误60—120分钟,总计赔付16元;延误120分钟以上,总计赔付66元。而此款产品售卖价格为25元。

  另一款航延险为“1分钟航班延误险”, 起飞延误1分钟即可获赔2元,延误1小时获赔12元,延误2小时获赔110元。这款保险将理赔时间提前了两个小时,理赔概率因此大大提高,但赔付额很低,1小时以内延误仅可获赔12元。而该产品售价19.9元。

  某财险公司的“阶梯延误险”售价为20元,延误1小时赔付8元;延误2小时赔付88元;延误3小时、4小时将分别获得188、388的赔付金额。

  2

  航延险各方诟病的背后: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07年,航延险起源于购买机票体验的增值服务。十年光阴,一段历史,一个空白的市场喧嚣后重归平静。

  十年间,从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眼中的蓝海,到后期的深入其中,亏损压力逐重,市场主体又慢慢退出,航延险市场经历别样的洗礼。

  2011年到2016年航延险的保费收入由2200万增长至约9.5亿,5年间增长近46倍,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10%。

  从机票转化率来看,2016年机票量为4.88亿,以航延险件均价格20元计算,2016年航延险保单量约0.47亿,表明当前机票向航延险的平均转化率约为10%。

  2017年,航延险保费再大幅增长,7月、8月份,有险企航延险保费甚至超过50%。

  另一方面:近三分之一的高误点率之下,很多险企因“赔不起”而退出。

  有保险公司公开表示关停航延险的原因:

  对航延险,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核保政策,对于综合成本率超过100%的项目,严格禁止承保。

  随后,这家公司暂停了航延险业务。

  如果说“太亏了,经营压力太大……”是保险公司撤退的主因,那么消费者的吐槽则围绕赔付金额计算不清楚、理赔过程繁琐、拒赔、服务态度差等各方服务因由。

  典型者,“只赔延不管取消”引发大量吐槽。

  吐槽的背后是:消费者“花钱买心安”、“等着赚钱”的愿望的失效。

  3

  夹缝中的出路:捆绑式销售并不明朗的未来

  2017年全国民航航班正常率为71.67%,误点概率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航班正常率在6、7、8三个月跌入低谷。从全球最大航班数据库OAG的统计看,中国机场和航空公司基本排在航班准点率的最后几名。

  如此之低的正点率,正是保险公司航延险退堂鼓的原因。叫苦不迭之后,势必寻求破围之法。

  于是乎出现了捆绑销售——旅行意外险、航意险与航延险等组合或者包年形式险种先后出现,单次航延险的数量减少。

  如一款全年航延险,航班延误达到3小时后起飞,或延误3小时后取消,则赔付6.66元,但仅限国内航班,港澳台、春秋、九元航空除外。

  再如一款大公司的出国旅游意外险,包含航空意外身故或残疾、旅行意外身故或残疾、高风险运动意外、旅行延误等理赔责任。

  此外,搭售机票售卖也成为险企曾经削减亏损的一种方式。不过这种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相关权益,被监管勒令停止。

  保险消费者教育落后的市场中,消费者对于航意险和航延险似乎也是傻傻分不清楚。

  一则监管风险提示函,进一步点出了航延险之尴尬局面。

  针对航延险,监管也曾多次提示消费风险,发布《关于购买航班延误险的消费提示》。

  “要注意区分航班延误险和航空意外险,两者是不同的保险产品,前者航班延误险是一种财产保险,而后者航空意外险属于意外伤害保险。需要注意的是,单独购买航空意外险并不包含航班延误的保险责任。”

  4

  航延险突破:在于消费者和险企间的利益平衡

  作为大数据、场景化的产物,航延险与退货运费险类似。海量、小额、高频、碎片化的特点,让航延险成为一种出行“可买可不买”的产品。

  事实上,高频次航班延误下,也催生了航延险的需求市场。

  但保险公司叫苦、“薅羊毛”式投机取巧行为仍存、消费者投诉、监管提示风险……都让航延险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卖的越多,亏得越多”让保险公司望而却步,“太亏了,受不住了”令经历者接连退出。

  原本一片看好的市场,如今只能作为附属品。

  当前,航延险虽依托互联网技术及OTA平台自身发展,在购买、理赔、附加服务等环节进行了改善,用户体验得到提升。

  但是前路漫漫之下,消费者投诉依旧、渠道销售费用高企难改、产品形态较单一、风控及定价缺乏控制力等问题依旧存在。

  外部环境于此之下,小米以动态变额航延险入局的打法在于:以高额赔付解决消费者不爽的“低额”赔付问题,凸显保费价值;以大数据能力匹配动态赔付保额平衡险企赔付压力。

  期间的核心在于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的利益平衡,作为一个博弈的市场无论偏向那一方均会引发市场的倾斜,唯有平衡。

  小米之打法是否可行,尚待时间验证,能看到的是技术手段下的平衡,或许这就是科技的价值。

关键词阅读:动态定价 延误风险 OAG 保险消费者 保险责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