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恢复天使本来的面目?

  大多的保险论坛、峰会、沙龙、都是行业内人士参加。难怪有的市场调查公司说保险行业常常在自high。我们只有面对真实的市场和客户内心,才知道要改善客户体验,保险公司最应该做的是什么。本文作者也是一个深度思考者、作家、评论家。他的批评和认识虽只代表个人意见,不一定全面。但这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可帮助我们了解真实的潜在客户内心。

  保险于我一直是个很纠结的存在,一方面需要,一方面提防。

  “需要”就不必多说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不撞车、不遭意外呢?所以,这里不说“需要”,重点说说“提防”。

  保险看起来是刚需,但实际上除了单位给我买的医保,以及被强制购买的交强险,我几乎不碰其它保险。为啥呢?总觉得里面有坑。

  主要的担心有两个。

  其一,怕理赔成空。

  往往是欢天喜买了保险,无所顾虑遭了意外,却咬牙切齿无人理赔。购买保险时,保险经纪人如浴春风的笑脸,殷切诚恳的态度,让你感觉只要买了保险,就再也不用担心生病、被抢、被偷了,可以放心大胆过你的幸福生活了。可真当你遭了意外,会突然发现,原来保险公司这个也不赔,那个也不算,大部分的钱还是得你来掏。

  保险合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基本上算是天书,看不懂,也不想看,一堆术语,令人头痛。现在连小说都没人有耐心看了,更何况没有任何剧情的冗长的保险合同呢?可不看明白,就让保险公司乘虚而入,种下了日后不赔的祸根。于是,干脆不买。

  其二,怕钱被冻住。

  有一类保险是投资型的,不仅有一定的保障功能,还有投资收益。银行理财经理非常热心推销这类产品,估计是保险公司给的销售佣金很丰厚。可我一直不敢买,因为它的宣传广告太完美了,全是利好。我问他们这个产品最大的问题是啥?他们从来不告诉我。

  作为有一定智商和哲学思维的我,会理性的认识到,任何事物、任何产品肯定是有利有弊的。既然你光说利,不说弊,那么这个产品肯定有问题,这个弊很可能是个很大的坑。

  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一个坑是,一旦买了这种保险,我的钱就被冻住了,不到我快死的那一天,我是拿不出、花不了的,那这个钱对我来说还有啥意义?只是一串数字,不能带来消费的享受,基本等于不是我的钱了。

  曾有个好朋友在职场的十字路口来问我意见,纠结要不要去保险公司。我俩商量了半天,最终决定还是不去。虽说职位和薪水都很诱人,但为了完成那些KPI,可能得忽悠一堆朋友家人来买保险,形象尽损,不去不去。

  曾几何时,“卖保险的”已经变成一个令人厌烦的词了,似乎他们都是来骗钱的。可保险真的是魔鬼吗?非也。保险的商业模式其实是非常靠谱的,简单来说就是,N个人出N份钱,补贴给遭灾的那1个人。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模式,和彩票一样。当你遭遇不幸时,看到一大笔赔偿金从天而降,补偿了你的大部分损失,你是否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所以保险其实是天使。

  为什么这么靠谱的模式会遭人诟病和提防?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反思自己的政策、产品和服务模式。

  例如,是否可以更加公开透明?卖保险时,不仅介绍好处,也要把不便之处说一说,什么会赔,什么不会赔,让客户心里有底,知道最坏情况是什么,自己能否承受,最好结果是什么,吸引力多大,等等,让客户在信息对称的前提下做出最符合他利益的正确决策,而绝不能为了完成KPI欺瞒和忽悠客户。

  再比如,保险合同能否精简一些,最好一页纸,而且字体要大,别密密麻麻弄好多页,看起来都吓人。文字能否通俗一些,甚至幼稚一些也没关系,条款别太保护自己,理赔规则也别太复杂,免赔的例外情况一定要简单,要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只有看得懂,他们才敢买。你越专业,越深奥,越冗长,老百姓越觉得这是个坑,于是选择绕开。

  “不甚规范”的“亲民”的保险合同,反而容易被大家认同。没人是法律专家,也不愿意掉进保险公司通过精心构筑游戏规则而设置的免赔陷阱中。你傻一点,大家对你反而更放心,保险的购买率会大幅度提高。

  保,还是不保?这其实不是个问题。关键是保啥?保多少?如何让每个潜在客户更多地购买保险,实现保险公司和客户的双赢?这是个问题。

  我其实对保险不懂,只是说说感受。即便我说错了,保险公司也可以反思,为何我会对保险有这些误解和顾虑?如果能消除,我这样的人会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忠诚客户。

关键词阅读:保险

责任编辑:葛文静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