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去年新增4600万客户 40%来自互联网端

  本文来源:阿甘金融,作者:老拙

  有人说,平安不是保险公司,是科技公司。

  收入而言,平安仍是一家保险公司。其保险收入占比80%,金融科技仅5%。但别小看这5%的占比,它在短短五年的生长中,收入规模已达400亿。

  一、平安的金融科技是如何炼成的?

  2014年之前,平安的业务结构是“三大业务支柱,一个共享平台”。所谓三大支柱,一是保险,二是银行,三是投资,即平安的信托、证券、基金和资管业务,加起来收入占比几乎100%。这时的共享平台,说穿了不过是平安内部联接各类金融业务的OA系统,任务是后援集中,让这三大支柱共享一个作业平台。

  平安的金融生态概念,形成于2014年。它希望在单纯的寿险之外,再向客户提供医疗健康服务,这就有了平安好医;在财险之外,再向客户提供汽车和房产金融服务,就有了平安好车和平安好房;在OA系统之外,再用它来统一对外衔接C端用户的各项应用场景,就有了平安壹账通。

  彼时平安的科技蓝图,估计还没那么大,只想达到两个作用:一是整合;二是拉伸。所谓整合,就是把集团的各项金融资源,用信息化的方式集中起来,相互间深度交叉挖掘,再用一个出口对外展业。所谓拉伸,就是把它的各个产业链,在客户协同的基础上再拉长。做寿险的同时把客户的医保健康管起来,做财险的同时把客户的房车金融管起来,做资管的同时把客户的投资需求管起来。只不过无论整合,还是拉伸,平安都不再采用传统手段,而是把他们搬到互联网上,用信息协同的方法,让资源发挥极致。

  四年过去了,平安的金融科技成效显著。但到了2017年,平安的格局再次明显变化。它把集团业务分成两块:大金融资产,即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大医疗健康,即医疗、汽车、房产和智慧城市。

  平安2017年报中披露的整体布局是这样的:

  它一方面是做了加法。把大医疗健康的地位,提高到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当。这可以理解,因为医疗健康与平安寿险的协同度最高,平安要用它来争取最多的客户,争取到后再用它来最大限度粘住客户。

  它另一方面是做了减法。把过去所谓打造围绕“医、食、住、行、玩”的应用场景,集中到了“大医疗健康”这一领域。汽车和房产服务生态圈的地位,明显下降。

  平安今年提出的“智慧城市生态圈”,最需关注,平安要顶层设计了。

  有线下庞大的金融资产和管理实力,有线上的陆金所控股,平安要把各城市的地方债管起来。年报显示,平安已经在为广东、深圳、长沙、南宁打造地方政府公共资产负债管理平台。

  有平安寿险,平安医保科技,平安好医生,它要把各城市的医疗、政务和安防管起来。年报显示,平安医保科技已经把200个城市的医保、控费和账户管理掌握在手里。其2017年公开的六项领先世界的技术中,人脸识别,声纹识别,脸谱识别,肺结节智能读片技术和疾病预测技术,可以明确应用到各城市的医疗、政务和安防领域。

  真有些令人不寒而栗。平安如果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以智慧城市的名义,把地方的政务、财务、安防、医疗、教育、房产、环保和生活各方面都抓在自己手里,我们小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房车生活,一举一动,恐怕都会在它的监控之中。果实现,不仅其它保险公司没了流量入口,中国的金融结构恐怕也会翻天覆地。

  二、成功打造出金融科技的,为什么是平安?

  平安共孵化出五家算是成功的科技金融企业。

  陆金所,2014年注册用户500万,2017年已达3382万,活跃用户961万。陆金所控股2017年管理下的资产规模4600亿,贷款余额2900亿,交易规模近8万亿,首次实现盈利。

  平安好医生,2015年注册用户3000万,2017年已达1.9亿,月活用户3300万,业务覆盖3300家医院,1100个体检中心,500个牙科诊所,700家药店。

  最新数据,平安这五家独角兽的投后估值(或交易市值)已达501亿美元,折人民币3100亿。

  汽车之家已经美国上市,平安好医生正在港交所申请上市,陆金所在科技部的独角兽名单中位列第九,平安医保科技位列第十二,假如政策改变,不排除他们在A股上市的可能。

  为什么中国其它的金融集团孵化不出独角兽,而独独是平安?领导者的思路显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我们也想提醒投资者,注意以下两方面:

  其一,我们只看到五家成功的,没看到背后那些失败的

  被寄予厚望的平安万里通,立志做中国最大的积分消费平台,注册用户曾高达9600万,已在年报中悄然消失。

  收购汽车之家后,过去的平安好车,在年报中已被定位为“平安好车主APP”。如果平安好车做得不错,何必收购汽车之家?

  平安好房,在年报中除了业务描述和未来构想,看不到任何用户数据和交易金额。如果做得好,注重细节的平安应不会遗漏。

  平安真正自己孵化成功的,就是与其规模最庞大,成熟度也最高的寿险业务高度相关的医疗健康业务。它是从2014年的一个“平安健康互联网”概念,实实在在落地变成两只独角兽:2C端的平安好医生,2B端的平安医保科技。

  其二,平安更善于人性激励

  观察这些独角兽们的股权结构,会发现除由内部OA系统转化而来的平安金融科技(即平安一账通)外,平安的股权占比基本维持在50%甚至以下。

  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命门,就是他们总想绝对控股,认为花了自己的钱,就应该都归自己。

  科技型企业靠的是人,这一方面是其大脑中形成的知识资本,另一方面是人的自我激励。平安既知道知识资本也是资本,同时也洞悉人性,才能有此成功。

  三、会是巧合吗?

  2013年起,平安的保费增长突然加速,每年20%;一年期新业务价值增长在30%以上,利润增长基本在40%上下(2016年除外)。

  什么情况?

  2014年,平安的互联网客户中,从互联网金融业务向传统金融业务(保险银行证券)迁徙的用户有1100万人次,从传统金融业务向互联网金融业务迁徙的用户有1300万人次。

  彼时,平安还是通过传统金融渠道向互联网端输送更多流量。

  到了2017,平安新增的4600万客户中,有近40%,即1900万人来自互联网端。换个角度,如果平安还是一个传统综合金融企业,就不会增加这40%的新客户。

  为什么平安的业务增长比其它传统保险公司更快?因为平安的互联网端,已经成为客户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

  2017年,平安1.66亿客户中,同时是其互联网用户的有1.36亿人,占比82%;同时是平安APP用户的有1.27亿人,占比77%。

  我们可以把平安的保费增长归功于大尺度的业务激励,但平安的高激励政策早已有之,为什么单单只在这几年发力?

  因此,我们不妨同时把一部分功劳,记在平安金融科技的发展协同上。

  2017年,平安要把自己打造成“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它当然有这个底气,因为它已经用了五年时间,证明了自己能够成功,所以再提新目标,大家也只能当真。

  果如此,平安的未来,怕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了。

关键词阅读:中国平安 互联网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