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虚拟货币或是区块链"过客" 保险是典型应用场景

  【核心要点】

  区块链,与形形色色的“币”有关系,也没关系。“币”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而区块链本身的价值、意义和影响远比“币”广泛和深远。“币”也许就是一个“过客”,区块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区块链,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管理理念,核心是解决个体与集体利益的协调与管理,实现一种更加公正和高效的管理,因此,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意义重大且深远,时间将证明这一点

  货币的本质是“价值与价值(交换)的管理”,因此,价值和信用是货币存在的主题、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价值和信用,任何“币”都是“浮云”

  “币”的本质是“债权债务凭证”,离开了有效的信用,这种“凭证”是脆弱的。对一种“债权债务凭证”进行炒作,无疑是可笑的,玩的无非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保险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典型场景,能够有效解决保险经营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同时,能够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我国保险业积极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中国人保已经开展了保险营销和养殖保险等领域的应用,上海保交所开展了地震保险的“共保体 + 区块链”尝试,上海保监局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再保险管理平台探索。面向未来,区块链的保险应用前景广阔。

  关于“币”,当下最需要的是: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金融界:您如何看待“虚拟货币”的价值?

  王和:货币,它的形式可以是各种各样,但其内涵应当是实实在在的。最近,各种“币”被炒的沸沸扬扬,有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味道,于是,我国金融学的泰斗黄达老师,引用了一句古语为大众指点迷津,货币是“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乎天下也”。他希望我们能够理解货币的精髓,是“守财物”,是“御民事”,是关乎天下的大事。在面对货币,开展金融活动,特别是金融创新活动时,最重要的是理解并把握根本,要心存敬畏,否则,就没有了前提

  人类最早的价值交换是以货易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现了货币。货币是一种“媒介”,是“中介货物”,是价值的代表,是一种契约关系。它经历了原始的一般等价物“黄金时代”后,逐渐发展到了基于信任的“信用时代”。从根本上讲,货币是服务“价值与价值(交换)管理”的,因此,价值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交换必须有可靠的信用保证,离开了价值和信用,任何“币”都是“浮云”。现代货币体系的本质是一套相对公共的“债权债务网(记账系统)”,同时,有一套较为完整和具有公信力的信用体系配合。

  就一般意义而言,货币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是一种公共的“债权债务关系”。但企业和个人的债权债务则属于一般意义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币”的本质均属于企业和个人的“债权债务”范畴,是一种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关系。如果我们理解并接受了这个观点,那么“币”就是一纸欠条。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SEC将ICO纳入证券管理的基础逻辑所在,我们一定要知道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现在最重要的让大家明白:此“币”非彼币。那些眼花缭乱的“币”跟我们熟悉的货币不是一回事。同时,“币”的本质是“债权债务凭证”,离开了有效的信用,这种“凭证”是脆弱的。对一种“债权债务凭证”进行炒作,无疑是可笑的,玩的无非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当然,我们也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比特币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追捧。其背后的一个问题是我们需要对现代货币体系做一个反思,因为,货币还有一个功能是“度量”,而“度量”的背后是利益。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货币贬值”,人们不禁要问“钱(财富)去哪儿了”,于是,人们希望有一种更加公正的“价值与价值交换”管理机制。

  关于当下林林总总的“币”,大家不妨做一个假设,或者来一次“穿越”,想想500年之后的人会怎么看“比特币现象”,那时候的考古工作者一定会想:这些人用大量的资源做“矿机”,耗费大量的电力,去做一件叫“挖矿”的事,然后搞出所谓的“虚拟货币”,再然后就开始炒,而且炒的不亦乐乎,他们这到底是为什么?,要干什么?其实,无论开展什么创新,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掌握并理解那些最根本的东西,这就叫做“不忘初心”。

  区块链:前途无限,保险是典型应用场景

  金融界:区块链与虚拟货币是不可分割的吗?区块链技术能解决保险业哪些痛点?某大佬站台INSUR WALLET项目,号称是第一个去中心化的保险区块链平台,您如何看这个项目?

  王和:区块链,与形形色色的“币”有关系,也没关系。“币”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而区块链本身的范围、价值、意义和影响远比“币”广泛和深远。“币”也许就是一个“过客”,区块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区块链,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管理理念,核心是解决个体与集体利益的协调与管理,实现一种更加公正和高效的管理,因此,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意义重大且深远,时间将证明这一点

  就社会管理而言,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是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而信用是前提和保证。人类社会为了建立信用体系,可谓是“费尽心机”,但效果仍然是“差强人意”,特别是在公平公正和透明高效方面。区块链的出现为“重构信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希望和可能。这正是为什么区块链受到如此追捧的原因所在。

  现代保险的本质是一种互助制度,互助就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其核心是协调和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同时,信用是这种关系处理的基础。由此可见,保险与区块链之间有着一种“基因性”联系,因此,保险是区块链应用的典型场景。同时,面向未来,区块链将更加深刻和广泛地重构保险业

  区块链能够有效解决保险经营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同时,能够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保险的“唯一性难题”,即在保险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保险欺诈,而保险欺诈往往都是在“保险标的”和“保险期限”的唯一性上做文章,从标的的唯一性看,不是“冒名顶替”,就是“张冠李戴”,这种情况最为突出的是养老保险的冒领问题。数据显示,仅是2013年,我国社保基金冒领人数达到35000人,冒领金额达到1.27亿元,为此社会还需要付出额外的大量的追讨成本。从时间唯一性看,就是“先出险,后投保”,而区块链技术为解决保险经营的“唯一性难题”提供了可能。

  区块链还能够为提供保险的运营效率,改善客户体验提出可能,区块链中有一项核心技术是智能合约,它能够大大提高保险合同执行的效率,特别是在理赔环节,通过智能合约技术,能够使保险理赔更加规范和刚性,提高客户体验水平。同时,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能够保险理赔数据的交换提供更加便捷的方式,一方面是避免单证收集与交换的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道德风险导致的骗赔。

  保险区块链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金融界:您能否举一些保险业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思路和具体案例。

  王和: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在区块链技术的利用和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中国人保在几年前就开展了保险区块链技术研究,并完成了全球第一份保险区块链研究白皮书,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应用场景研究和技术开发。

  从区块链的特点,相互保险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传统的商业保险一般采取“前信任模式”,即客户先交保费,出险后按照条件进行赔付。而相互保险公司应采用的“后信任模式”,但这种“后信任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面临信用风险,难以逾越。利用区块链的“全网共识”机制和“不可抵赖”功能,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实现对信用的重构,构建一个可靠安全的信任体系,进而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安全和高效的互助机制,打造真正的相互保险2.0时代。面向未来,基于区块链等相关科技的有效运用,相互保险公司可能最终演进为“机器保险公司”。公司的运营,不再依赖第三方的存在,完全由系统自动完成,运营平台赋予每一个个体以“金融”属性,构成典型的“自保险”形态,从而开拓相互保险的全新时期,进入“自保险”时代。

  中国人保开展一个案例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探索养牛保险的“标的唯一性”管理新模式,即构建了基于区块链的养殖业溯源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以生物特征、DNA和耳标等多种生物识别手段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实现了肉牛个体识别与验证。通过区块链技术,真实记录个体识别信息,以及进口、饲养、防疫、养殖、产仔、屠宰、物流等养殖和食品供应等全方位和全流程信息,实现了肉牛,乃至肉制品的有效溯源,以及全生命周期的“验明正身”和连续记录。肉牛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唯一性”和“可追溯”管理,实现真正意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全生命周期”概念,不仅可以溯及个体的“血统”,还可以结合DNA技术,延伸至其作为食品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区块链溯源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首先,能够为保险公司的养殖保险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不仅能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还能够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供支持。其次,能够为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业务提供风险管控手段,确保信贷风险相对可控;第三,能够政府部门,特别是动物检疫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补贴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第四,能够为食品安全,包括运输、流通、销售和消费的全程跟踪管理,提供技术和数据服务。中国人保还开展了一个区块链项目是“人保V盟”,即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对营销管理模式进行再造,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而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同时,结合智能投顾和智能合约技术,大幅度提高运行和结算效率,使营销人员真正成为了中心,为“以客户为中心”奠定了基础。

  保险业可以应用的场景还非常多,如上海保险交易所在地震巨灾保险中开展的“共保体 + 区块链”模式,即利用我国居民住宅地震保险共保体平台,开发了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运营管理平台,由于采用的是分布式技术,就能够满足45家共保体机构庞大的销售网络承保和理赔的需要。另外,上海保监局还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了行业再保险管理系统,传统的再保险交易是一种相对复杂的交易结构,不仅层级多,信息不透明,效率低,信用风险相对较大,采用区块链技术,就能够将这种复杂结构简化,利用智能合约,能够大幅度提高结算效率。

  区块链项目的关键是“真区块链”,是复合型人才

  金融界:能否与投资人和创业者分享一下您在挑选项目方面的经验?当前区块链产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计算机人才吗?

  王和:现在是“区块链热”,所以,难免有“鱼龙混杂”和“鱼目混珠”的情况,我一直强调做“真区块链”,防止出现“伪区块链”。现在有许多项目属于“伪区块链”项目,这么说,并没有贬义的意思,作为一个信息技术项目,没问题,但它不是区块链项目。

  真正的区块链项目应当是很好地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和“亮点”,有效解决了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特别是解决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区块链项目要避免“尽善尽美”和“理想化”,就现阶段的具体应用而言,要避免“顶天立地”的思维陷阱,更多地采用“寻找天花板”的智慧,即在一个相对可控的场景内,如行业和供应链范围内,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要更多地关注联盟链利用。

  要做到这一点,对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从严格意义讲,区块链不是一个新技术,它属于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因此,要很好地掌握区块链技术,就需要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即需要对区块链相关技术领域均有所涉猎的人才。其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需要对保险有着深刻认识,特别是经营管理难点和“痛点”的了解、理解和把握,并将其与区块链技术进行联想和结合,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第三,区块链技术也不能“单打独斗”,它还需要与其他技术结合,如生物识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因此,区块链应用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是跨界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阅读:王和 区块链 保险

责任编辑:Robot RF13015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
全部评论
金融界App
金融界微博
金融界公众号